那位备受关注的人物正是知名演员陈佩斯

发布时间:2025-08-09 20:05  浏览量:1

最近,8月7日,一篇名为《“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的文章引发热议,而它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喜剧大师陈佩斯 ,他不仅是这篇文章的创作者,更是电影《戏台》的导演兼主演。

陈佩斯在文章里聊了啥?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这背后,其实藏着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深度思考,跟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也息息相关。

从话剧《戏台》到电影《戏台》,陈佩斯和团队整整走了10年。这10年可不是轻松走过场,每一场演出,他们都当成是第一次登台。观众的每一个反应,都是他们改进的方向。没笑的地方,回去反复琢磨;效果好的地方,还想着怎么能更上一层楼。这种对作品的极致打磨,就是陈佩斯理解的“带活气儿”,让戏能一直保持生命力 。

很多人做喜剧,一开始可能都像陈佩斯一样,纯粹是出于热爱,享受把人逗乐的成就感。可陈佩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入,发现喜剧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它和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气儿紧紧相连,从春秋时期《史记》里记载的“优孟衣冠”讽谏故事,就已经能看到喜剧的雏形,如今的喜剧,其实是在传承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在陈佩斯心中,好的喜剧一定要讲述对人有用、对社会有意义的故事。但这个意义不是直白地塞给观众,而是巧妙地藏在荒诞情节和角色困境里,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和感悟 。就像电影《戏台》,里面很多细节都暗藏文化深意,为什么戏箱不能随便坐?这一个小小的戏箱,装着的是上千年的文化讲究。为了这些细节,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考据,因为只有从深厚的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喜剧冲突,才真实、才动人。

陈佩斯对舞台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他从2001年回归舞台,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观众的表情,他就知道自己的表演有没有打动人心。观众的笑声是认可,观众的皱眉、打哈欠就是提醒,督促他不断改进作品 。在他看来,舞台是真诚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地方,只要有观众看,他就会一直演下去。

陈佩斯尝试过电影、电视、舞台等多种艺术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独特的魅力 。胶片电影成本高,拍摄时压力大,但也让人更注重细节;电视能把表演传到千家万户;话剧舞台则能收获观众实时的反馈 。这次把《戏台》拍成电影,他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优势,话剧的筋骨、舞台的现挂、电影的镜头语言,在他看来,形式不重要,关键是作品要有真东西,有内涵。

如今,“长期主义”这个词很流行,陈佩斯觉得,这和老艺人们常说的“戏比天大”是一个意思。搞创作就是要有一股“死磕”的劲儿,为了一句台词、一个道具,哪怕观众可能根本注意不到,也要反复琢磨,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永远要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着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艺术创作的规矩不能丢。

在这个流量至上、快餐式娱乐盛行的时代,陈佩斯的这番话,就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很多创作者。艺术创作没有捷径,只有秉持“戏比天大”的信念,坚守“长期主义”,用心打磨作品,尊重观众,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这不仅是对喜剧创作的要求,也是对整个文艺创作领域的呼吁。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陈佩斯这样用心创作的作品,也希望更多创作者能从他的话中汲取力量,为我们带来更多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大家对陈佩斯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当下的喜剧创作存在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聊聊我们心中的好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