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宇航员等不及了,要搭加甘扬飞船上天,首飞3人3天,超中美俄
发布时间:2025-08-11 09:29 浏览量:1
最近,舒班舒·舒克拉刚刚返回地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兴奋地表示,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在Axiom-4任务中积累的经验,投入到即将到来的“Gaganyaan”载人航天计划中。
在印度媒体的渲染下,这番话被赋予了浓烈的民族色彩——仿佛这位宇航员即将为印度载人航天开启新时代的征程。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这项计划的细节,就会发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印度真的有这个实力吗?
印度“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由来已久!
早在数年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就设想要依靠自主研制的飞船和火箭,将本国宇航员送入近地轨道,并在2022年印度独立75周年之际完成首飞。
然而计划屡屡延期,从2022到2024、再到2026,如今又推迟到了2027年,时间表一次次被改写。
官方的最新说法是,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飞行三天后返回地球。
如果成功,印度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后,第四个独立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而且是在首次任务中就做到三人三天的高难度挑战。
但眼下的现实是,“加甘扬”连最基本的无人飞行测试都还没有开展。
ISRO自己承认,第一次关键的“机器人航天员”测试飞行预计要到2025年末才有可能执行,目的是验证飞船各项生命保障、控制和回收技术,为真正的载人飞行积累数据。
换句话说,距离载人首飞的目标时间,留给印度进行多轮试验和完善的窗口期已经非常有限。
更尴尬的是,就连负责将飞船送上天的运载火箭,印度也还没准备好。
印度为“加甘扬”选定的GSLV Mk III虽然是其目前最强的三级火箭,但在执行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载人任务方面,还远未经过足够的验证。
一级的两枚S200固体助推器推力虽大,却在点火控制、振动抑制等环节上对飞船安全构成挑战;
二级的Vikas发动机和三级的CE-20低温发动机在过去的发射中虽有成功记录,但稳定性数据依然有限。
再加上印度航天工程中一贯的“设计图改来改去”传统,最终飞船和火箭的定型状态外界至今都不得而知。
这种在图纸上频繁修改的“PPT航天”,让人很难对它的按期、安全执行产生信心。
火箭和飞船之外,印度在航天测控能力上的短板也不容忽视。
即便是在去年被大肆宣传的“月船三号”登月任务中,印度依旧需要依赖欧美的深空测控网络来完成部分任务指令。
对于载人飞行来说,测控系统必须做到全程实时覆盖、毫秒级响应,尤其是回收阶段需要全程实时监控和指令支持。
印度现有的地面站布局和全球链路能力,与中美俄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换句话说,一旦飞船进入某些测控盲区,印度可能根本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出现无法挽回的风险。
可即便如此,印度在“加甘扬”中设定了目标也是雄心勃勃——首次载人任务直接三人三天。在全球航天史上,这个安排的风险水平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1961年的水星-红石3号首飞,仅搭载了艾伦·谢泼德一人,飞行时长不过15分钟;苏联同年的东方一号虽将加加林送入轨道,但任务时间也只有108分钟;
中国2003年的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杨利伟在轨运行21小时后即返回。
相比之下,印度的设定不仅飞行人数翻倍,任务持续时间更是延长到三天,这意味着飞船在生命保障、能源供应、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压力将成倍增加。
当然,印度航天并非全无底气。
近年来,“月船”系列探月、“曼加里安”火星探测等任务,为ISRO赢得了国际关注,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表现,一度让印度被贴上“低价办大事”的航天标签。
然而必须承认,这些成就大多集中在无人航天领域,而载人航天对系统可靠性、冗余设计、应急能力的要求,是无人任务的数倍甚至十数倍。
当然,这些问题印度也是心知肚明的!今年年初,ISRO已经开始进行进行太空对接验证试验,使用两颗小卫星模拟航天器交会对接。
这是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但试验过程并不顺利——前三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第四次才勉强完成连接。
这种成功率显然还远不足以支撑载人任务的安全需求,尤其是在真实飞行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容错空间。
或许正是因为处处碰壁,在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印度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来为宇航员“积累经验”——花钱买船票。
上个月,印度时隔41年,派出了舒克拉搭乘美国SpaceX的“龙”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为期21天的任务。
印度媒体将其称为“历史性突破”,但这其实只是一次“搭车”性质的商业飞行,与自主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相去甚远。
更何况,舒克拉在美国体系下获得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反应经验,真正回到本国的飞船和地面系统,舒克拉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操作环境和应急机制。
所以,虽然他“急着”想把航天经验应用到本国加甘扬载人航天任务中,但具体到操控层面恐怕也大相径庭。
放眼当今的航天格局,中美俄依旧是绝对的三强。美国依托SpaceX和NASA的双重体系,不仅有国际空间站的持续运营,还在推进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
俄罗斯虽受制于经济与国际环境,但在载人航天经验上依然稳居第一梯队;中国则凭借天宫空间站的稳定运行和一系列探月、探火任务,稳步扩展着深空探测版图。
在这样的格局下,印度要想跻身“世界第四”,不仅要在技术上迎头赶上,还要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经验积累等方面任重而道远。
2027年“加甘扬”首飞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印度将在全球航天舞台上一举成名;输了,则可能要为此付出漫长的技术和信心重建成本。
在距离发射还有不到三年的当下,ISRO必须用实际测试数据而不是宣传海报,来证明自己确实有能力承担三条生命的重量。
所以,当印度媒体高喊“史诗级挑战”的口号时,旁观者难免要为他们捏一把汗——
航天不是一场可以用民族情绪撑起来的盛会,它是由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堆砌而成的漫长工程。
2027年,“加甘扬”能否真的让三名印度宇航员平安飞上太空、平安归来,将是对印度整个航天体系最严酷的考验。
- 上一篇:《大兴安岭》邮票原地谈
- 下一篇:一文读懂为什么CXO是创新药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