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回馈,用心照亮——记海港区肢残协会“回馈爱”身障志愿者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5-08-11 09:48 浏览量:1
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人坐着轮椅,有人戴着助听器,有的被人牵着(视力障碍),却毫无保留传递着最温暖的力量。这就是由“中国好人”栾志学创立的“回馈爱”身障志愿者服务队,用行动书写“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动人篇章。
“回馈爱”身障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栾志学
张连慧的勇敢第一步
海港区现有在册残疾人近1.7万,其中肢体残疾1.06万人,他们中不少人因此自卑、自闭、自我否定。为了转变他们的心态,使之变得积极阳光,“回馈爱”身障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回馈爱”)围绕帮扶救助、康复服务、就业援助、创业支持、出行旅游等内容,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感受社会关爱,从而带动他们一起投入到志愿服务之中,为更多的困难群体奉献爱心。
张连慧自幼便因行走不稳而备受困扰,因为自卑,漫长的四十余载光阴里,她很少走出家门,家庭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回馈爱”的队员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一次次地耐心地开导她:“不要总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勇敢地走出来看看吧!”在队员们坚持不懈的陪伴与鼓励下,张连慧终于鼓足了勇气,尝试着融入社会,参加各种活动。
还记得第一次踏入某大型商场时,她紧张得不停地往后缩,小声地自言自语:“这样的地方,哪里是我该来的啊……”但是,栾志学温柔而坚定地拉住了她的手,带着她品尝了人生中的第一顿自助餐。那丰富多样的美食和从未有过的自由选择,让张连慧感到既新奇又无比开心。回到家后,她迫不及待地与父母分享着自助餐的美味,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因这段经历而变得明亮起来。
如今的张连慧已然脱胎换骨,她不仅勇敢地走出了家门,而且在一家药店工作了一年半之久。当“回馈爱”队员再次到她家走访时,她年迈的父亲仍然有些难以置信地感叹道:“当初我们真的没想过她能在外面工作这么久,只想着让她出去散散心,找点事情做做,以为顶多两三个月就回来了。谁能料到这孩子竟然真的坚持了下来!”今年过年,张连慧还给父母买了新衣服。69岁的老父亲穿着新衣,逢人便自豪地炫耀:“瞧瞧,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在这对老夫妻的心中,那份骄傲与欣慰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是女儿战胜自卑、自立自强后最珍贵的馈赠。
“回馈爱”开展“迎七一、感党恩、跟党走”文艺演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志愿精神
如今张连慧也加入了“回馈爱”,每逢志愿活动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脸上绽放的笑容如同向日葵般灿烂,传递着自信与温暖。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蜕变,这份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阴霾,唤醒希望。在她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勇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互助出行的温暖故事
自2016年起,“回馈爱”身障志愿者服务队创新开展“站起来,走出去”互助出行活动。队员们各展所长:肢体障碍者负责协调与领路,听力障碍者承担物资搬运,视障者协助肢体障碍同伴,并以幽默语言为旅程增添欢乐。九年来,累计组织3500余人次残友参与活动,足迹遍布秦皇岛各景区,并延伸至北京、青岛、唐山等10余座城市。
他们一起去北京观看升国旗仪式,乘飞机赴青岛赏樱花,到曲阜体验传统文化……在旅游中,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更以独特的互助方式克服困难——比如视障者为肢残伙伴推轮椅,肢残者为视障者讲述所见所闻,彼此支持,共赏山河美景。在他们看来,身体的局限只是人生的障碍之一,而团结协作便是突破障碍的力量。这些活动不仅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心理阴霾,重燃生活热情,还让参与者结下深厚友谊。许多人在团队感召下,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栾志学带残友去山东曲阜孔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技能帮扶与创业支持
“回馈爱”深谙“授人以渔”之道。栾志学自费为队友购置蝎子养殖设备、桃木雕刻工具,建立助农微信群拓宽蜂蜜、苹果等农副产品销路,累计带动增收数十万元。他还引入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带领团队开发文创产品,开拓线上商城新渠道。
面对三级视力残疾的朱启明一家因猪肉市场低迷陷入困境的情况,“回馈爱”队员集思广益连续两年义务帮助销售猪肉,朱启明的养殖规模从10余头扩大到30余头,年销售额突破10万元。渡过难关的朱启明主动承诺以成本价向身边的贫困残疾群体供应猪肉并送货上门,实现了爱心的接力传递。
服务队还创新推出“1+N”互助模式:以1名能力较强的残疾人带动N名伙伴,形成出行帮扶、技能培训、产品销售全链条服务。针对农村残疾人,开设“田间直播间”,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推广蜂蜜、家禽等农特产品;为城市残疾人设立文创工坊,传授手工艺技能,构建可持续的增收体系。
从受助到自立
“身体残疾不可怕,奉献的人生不残缺。”这正是“回馈爱”始终坚守的信念。从最初20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80人的公益力量,他们用创新与坚持,为残疾人开辟出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康庄大道。
费立翔自幼患有脆骨病,父亲聋哑,母亲有精神障碍,家庭生活艰难。“回馈爱”得知后,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持续给予心理支持。术后,队员们还专门聘请假肢矫形器技师为他定制康复辅具,时常上门探望,提供衣物、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在队员们的关爱下,费立翔重拾生活信心,自学完成初中课程,并刻苦练习书法。如今他已能通过网络销售书法作品实现经济自立。更可贵的是,尽管行动不便,他主动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免费为残疾儿童及残疾人子女提供线上书法一对一指导,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延续这份温暖。
栾志学带受助者去外地医院做检查
为城市注入爱的暖流
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许多困难残疾人面临过冬物资短缺问题:御寒衣物不足,长期使用的被褥亟待更换,尤其是失能卧床人员对保暖被褥的需求尤为迫切。为此,“回馈爱”在秦皇岛市率先发起“暖冬行动”爱心助残倡议,连续三年组织志愿者募集过冬物资,累计争取到高校毕业生的棉被棉褥等物资4.5万余件。经过严格分类整理后,这些物资被及时配发给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确保他们温暖过冬。
当河北涿州、辽宁建昌遭遇水灾时,“回馈爱”队员们迅速响应,向灾区输送近1.3万件御寒衣物。在团队持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和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其中,逐步建立起“爱心募集-分类整理-集中发放”的常态化服务机制。这一“暖冬行动”志愿服务模式因其显著成效,已在全省作经验推广。
疫情期间,队员们每天服务超过10小时支援社区防疫工作。此外,团队还开展了一系列暖心行动:为养老院老人包饺子、向残疾朋友赠送鹅苗养殖、为视障者争取免费手术机会,用实际行动践行“回馈社会”的初心。正如队员杨彩霞所说:“我们虽然身体有残缺,但心灵始终完整。能够为他人点亮希望之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暖冬行动”中受助者穿上了新棉衣
年复一年,“回馈爱”以数千次出行串联起城市的温情脉络,用数万件旧衣编织成弱势群体的御寒屏障,更以智慧与行动破除残疾的生理局限。他们印证:当残疾人超越受助者身份成为施助者时,生命的价值便如雨后新竹,在奉献中拔节生长。这支特殊的队伍,正在谱写新时代里“生而不同,却能彼此照亮”的温暖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