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702)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8-11 10:02 浏览量:1
《内篇·应帝王》(7)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阐述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应帝王》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帝王,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不分彼此的,也没有什么区别。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是自然运行的必然结果。人类对于自然的变化和发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是左右不了自然变化的。所以,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不治为治、无为而治,这就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庄子认为“王道”和“人道”是合一的,也就是那些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才能称得上“帝王”。
今天学习《应帝王》的第七部分。
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⑴,北海之帝为忽⑵,中央之帝为浑沌⑶。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⑷之甚善。儵与忽谋报⑸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⑹,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解释:
⑴儵[shū]:虚构的帝王。其名取疾速之意。
⑵忽:虚构的帝王。其名取疾速之意。
⑶浑沌:虚构的帝王。比喻大道浑全未亏。
⑷待:款待。
⑸谋报:商量报答。
⑹七窍:指头部耳、目、口、鼻七个孔窍。 息:呼吸。
译文:
南海的皇帝名叫儵,北海的皇帝叫忽,位于他们中间处于中心地方的皇帝叫浑沌。儵与忽时常相聚在浑沌所在的地方,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一起商议回报浑沌,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个孔窍,得以看、听、饮食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帮他凿出七窍来吧!”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到了第七天,混沌就死去了。
庄子讲的这个小故事,乍看有些可笑,但细想却有些伤感。这个小故事其中的蕴意,真的是无比深刻。
中央皇帝浑沌生下来就没有七窍,但是他活得很好。他这种源于自然,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形态,和他的名字“浑沌”一样,自然淳朴、浑然天成,悠然生活在天地之间,不是很好吗?
而儵和忽这两个皇帝却“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想为混沌开凿七窍,让浑沌和自己一样能听、能看、能吃、能喝。他们囿于自己的认知,认为这样做是“报答”了浑沌。岂不知,正是他们这种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天性,人为干涉自然法则的“愚蠢”,却导致了浑沌的死亡。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庄子倡导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即尊重和顺从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不去人为地干涉和破坏大自然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则。之所以放在《应帝王》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想在最后再一次警醒世人,帝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顺其自然,尊道而行,无为而治,不治而治,这才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帝王”形象。
这个小小的哲学寓言故事,给我们现代社会启示多多。
第一、对“标准化”与“效率崇拜”的警示——尊重差异与多元
儵与忽的逻辑是,他们认为人必须拥有“七窍”这是普世标准,是“进步”与“完善”的象征。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社会尤为普遍,比如用单一标准,如GDP、升学率、标准化测试、特定生活方式等衡量一切价值,将不符合“主流”或“最优解”的存在视为“缺陷”而需“纠正”。在一个高中学校,如果你学科成绩优秀、学科竞赛成绩卓越,你就是这个学校的标准好学生。至于那些足球踢得好、游戏打得好、唱歌唱得好、跳舞跳得好的学生,除非你学习成绩还优秀,一般就成了有“缺陷”非主流的学生。
庄子哲学的语境中,浑沌隐喻着天然自成、未被世俗标准切割分化的本真状态。它可能表现为独特的个体特质、地域文化、非主流价值观、自然生态的复杂平衡,甚至是人类精神中的模糊性与可能性。我们现代社会中,源自天然、符合本真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已经被社会的“公共标准”和“世俗标准”消磨的差不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仍然被“标准”拘束,“多元”的理念提了多年,但还是没有完全被尊重。
现代社会过度追求效率、标准化与可量化,常以“为你好”“进步”“发展”之名,强行改造个体、文化或环境,试图将其纳入预设的框架。教育“量产”人才、城市“千城一面”、文化“同质化”、自然生态被“规划”和“开发”,都是“凿窍”的现代版本。所以,才会出现有些干部将临街的墙全部刷白来糊弄上级检查,有些干部借别处的牛和羊来粉饰自己的“政绩”的可笑“名场面”。
庄子警示我们:真正的“善”不是强加标准化的“完善”,而是尊重并保护个体与系统的独特性与内在完整性。
第二、对“善意干预”与“技术理性”的反思——敬畏自然与自发秩序
儵与忽的行为动机是“谋报浑沌之德”,看似“善意”的报恩,手段却是“理性”的,是以人类结构为唯一标准,而浑沌的最后死亡,深刻揭示了“好心办坏事”的根源——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和基于世俗标准的干预。
“浑沌死”的悲剧结果证明,看似有“缺陷”的“无七窍”状态,恰恰是浑沌得以存在的根本。外力基于“理性”和“善意”的强行改造,就是破坏了其内在的平衡与生命力。
现代社会人类在生态层面的“善意”,往往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为名,对自然生态过度开发,损坏了大自然的原貌和生态系统。人类还去干预生态链,如水污染、空气污染、 土地过度开发等活动直接破坏生态链结构,打破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失衡。人类对特定物种的过度干预,如灭绝老鼠、草原灭狼等都可能打破天敌平衡,导致目标物种泛滥成灾。还有转基因技术通过人为修改物种基因,可能间接破坏生态链的自然演化进程,引发不可预知的连锁反应。
人类以上行为,正是“凿窍”的行为,最终可能招致“浑沌死”那样的生态崩溃。
人类社会治理层面,过度依赖技术方案、行政指令、专家规划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忽视社会自身的有机性、自发秩序和民众的参与智慧,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引发更大混乱。而在个人层面,过度依赖外在标准,像什么成功学、社交规范或技术手段,比如过度医疗、精神药物来“优化”自己,可能压抑本性,丧失内在活力与幸福感。
庄子的这个寓言提醒我们,遵从自然法则,对自然法则需怀敬畏之心,我们不能随自己的心意和意志粗暴干预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警惕“理性万能”的傲慢,提倡尊崇自然本真。
第三、对“有为”政治的批判——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智慧
此篇寓言的主旨是探讨理想的统治之道,也是《应帝王》全篇的核心。而“浑沌之死”的生动体现,就是对那种过度干预、强作妄为的“有为”政治的深刻批判。在治理的语境下,儵和忽比喻“有为”,象征那些充满主观能动性、急于“建功立业”的统治者。他们用自己理解的“好”去强行改造治理对象浑沌,结果适得其反。
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莽以儒家经典为蓝图,试图恢复“周礼”打造完美社会,推行土地国有化的“王田制”、计划经济的“五均六筦”、频繁更换货币的“改革币制”。这些治理政策严重脱离西汉末年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矛盾,而用严刑峻法强制推行强迫执行,导致 经济崩溃,农商失业,民不聊生,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新朝覆灭。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钢铁洪流的理想主义悲剧。斯大林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没收富农土地,建立国营农场,消灭私有经济。致使小农经济的自发秩序被摧毁,农民生产积极性丧失。违背生产规律,无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复杂性,“一刀切”似的下指令强制执行。结果粮食产量暴跌,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社会创伤深重。
巴西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大规模砍伐雨林,修建公路水坝,发展矿业农牧业。这种看似“亚马逊雨林开发”名义下的好事,实则是进步名义下的生态屠杀,最后导致雨林作为地球“生命肺叶”的复杂生态链,本该在气候调节、物种基因库、水土涵养方面保护大自然的屏障被破坏。这种不可逆伤害,使得生物灭绝加速、全球气候恶化、原住民文化湮灭。短期经济利益远低于长期生态损失,“地球之肺”濒临衰竭。
以上事例证明,将自然视为可征服的对象去“凿窍”,而非生命共同体的“浑沌”,实为人类自毁根基。将社会视为可随意改造的机器去“凿之”,无视其有机性和生命性的“浑沌”状态,必遭反噬。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顺应规律,尊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去除桎梏,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束缚,创造宽松环境。激发内生动力,让个体、社区、市场等主体自发地生长、互动、解决问题。包容多元,允许不同声音和存在方式,不强求一致。
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我们,治理需谨慎、适度,避免折腾。这为现代治理提供了“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包容性发展”的哲学依据。
第四、对生命本真与心灵自由的呼唤——警惕“工具化”生存
“七窍”象征着感官享受、认知世界的工具,也隐喻人被外在标准如社会角色、功利目标所定义和束缚。浑沌的“无七窍”,比喻超越感官与工具理性,指向未被分割、未被工具化的本真生命状态,一种内在的圆满与自由和“逍遥”。
现代社会将人高度“功能化”和“工具化”。个体被塑造成符合社会机器运转的“零件”,追求外在指标,如财富、地位、流量,感官被过度刺激,如信息过载、娱乐至死等,心灵却陷入焦虑与空虚。“凿窍”成了现代人主动或被动进行的自我异化过程。
庄子提醒我们回归内在,珍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浑沌”般的质朴与完整,不被外在标准完全定义,不为工具理性所完全支配,追求一种更本真、更自在的存在方式。这关乎现代人的精神救赎与幸福本质。
这则寓言犹如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照见现代社会繁荣表象下的深刻危机,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需时刻保持对自然、社会复杂性以及人性本真的敬畏与谦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强行“凿窍”以求同,而在于守护那份看似混沌却蕴含无限生机的自然本真。
好,到今天为止,《庄子·内篇·应帝王》就学习完了。明天开始我们学习感悟《庄子·外篇·骈拇》,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