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唐代立秋主题诗
发布时间:2025-08-11 03:58 浏览量:1
一、《立秋日悲怀》·令狐楚
原文: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
注释:
私服示无缞:指丧期已过却仍着素服,暗示未释旧悲。
译文:
清晨独登高台,秋风今日初至。
新节气添新愁,旧年哀伤未消。
泪水岂能流尽?心泉永闭不开。
更伤怀春光逝,素服难掩悲怆。
赏析:
此诗以“秋风今日来”点明立秋时令,却以“恨”“哀”定调。“新节恨”与“故年哀”叠加,凸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尾联“私服示无缞”以丧服意象深化哀思,暗示人生如四季更替,秋日成为生命凋零的隐喻。
二、《立秋日》·令狐楚
原文: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注释:
燕词:燕子鸣叫似惜别之语。
柳意呈衰:柳叶凋零预示秋意。
译文:
平生积郁难消,新秋更易生悲。
燕鸣似诉离别,柳枝已显衰颓。
报国终无建树,归家遥遥无期。
心中旧日愁绪,更胜去年此时。
赏析:
诗人借“燕惜别”“柳呈衰”勾画初秋萧瑟,将自然物候与政治失意(“事国无补”)、羁旅之愁(“还家无期”)交织。尾句“苦校去年时”以今昔对比,强化秋日作为时间刻度的悲凉感。
三、《秋日后》·王建
原文: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注释:
生衣:夏布制成的单衣。
译文:
山居多雨逢晴日,晾晒旧时花草茵。
立秋后暑热渐退,单衣已觉不合身。
赏析:
此诗跳脱悲秋传统,聚焦立秋后的生活细节。“晒曝旧芳茵”展现农事智慧,“生衣不著身”以衣物更替暗示凉意初至。语言质朴,体现诗人对物候变化的敏锐观察与顺应自然的豁达。
四、《立秋日登乐游园》·白居易
原文: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注释:
计会:料想、领悟。
译文:
独行曲江畔自语,策马缓登乐游原。
凉风萧瑟拂白发,谁令我与秋同悲?
赏析:
“独行独语”的孤寂与“凉风衰鬓”的衰老意象并置,质问“谁教计会一时秋”,将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重合。元稹同日作《咏廿四气诗》,白居易此诗或为遥应挚友,共叹秋光。
五、《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元稹
原文: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注释:
朱夏:夏季雅称。
天汉:银河;“星娥”指织女。
寒声:寒蝉鸣叫(立秋三候之一)。
译文:
未料盛夏忽尽,凉风暗送秋来。
鹊桥横跨银河,织女会于玉楼。
寒蝉耳畔喧噪,白露枝头滴落。
一叶惊扰心绪,怎教人不生愁?
赏析:
此诗为《咏廿四气诗》组诗之一,科学性与抒情性并重:
节气物候:“凉吹”对应“凉风至”,“白露”应“白露降”,“寒声”即“寒蝉鸣”,精准捕捉立秋三候。
文化意象:颔联引入七夕鹊桥传说,赋予秋日浪漫色彩,反衬人生聚散无常。
悲秋哲思:“一叶惊心绪”以小见大,落叶触发对时光流逝的愁思,尾句反问强化文人悲秋传统。全诗以凝练对仗(如“寒声”对“白露”)与神话自然交融,展现元稹“新乐府”运动中“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
总结对比
令狐楚《悲怀》 高台秋风、素服 深哀(个人丧痛) 丧期已过而悲未止
令狐楚《立秋日》 燕别柳衰 苦闷(政治失意) 今昔愁绪叠加
王建《秋日后》 晒茵、更衣 平和(顺应自然) 日常物候中的生活智慧
白居易《登乐游园》 衰鬓凉风 孤寂(生命迟暮) 人与秋光的命运同构
元稹《咏廿四气》 鹊桥、白露、落叶 愁思(时光哲思) 节气科学+神话+生命意识
秋日主题的多元表达:唐代诗人或借秋抒个人哀思(令狐楚),或观物候悟生活(王建),或融神话深化哲思(元稹),共同构建了立秋文学中的时间感知与生命隐喻。更多解析可参考《元氏长庆集》《白居易集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