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痛骂当权者,为何没人敢暗杀他?沈醉:他后台太硬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01:49 浏览量:1
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以笔为锋,对当权者的种种劣迹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的文字如利刃般直刺时弊,却始终未曾遭遇暗杀之祸,这不禁引发人们的疑惑。
对此,曾在军统任职的沈醉,在回忆中道出了关键: “他(鲁迅)的后台太硬了!”
如今看来,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复杂历史背景的客观事实。
1933 年,鲁迅写下多篇抨击国民党的文章,字里行间的锋芒让蒋介石怒不可遏,遂下令让沈醉前去执行暗杀。这位被称作 “军统三剑客” 之一的戴笠得力干将,带着人马在鲁迅家附近埋伏了半个月,最终却选择放弃。后来,沈醉才在回忆录中坦言:“他的后台实在太硬了!”
按理说,鲁迅看似只是个教书匠,平日写些讽刺小说,怎会有如此强硬的后台?这要从他的人生轨迹说起。鲁迅出生于绍兴的富贵人家,幼时目睹父亲常年被病痛折磨,而郎中开出的药方多是姜片、竹叶之类无关痛痒的东西,便立志赴海外学习真正的医术,回乡救死扶伤。
然而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期间,他目睹了更残酷的现实:祖国正遭受法西斯侵略,而同胞们却表现得麻木不仁,甚至在看到同胞被斩首时,还能当作热闹围观。“学医救不了中国” 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回国后一边执教,一边以笔为武器,试图唤醒国人的思想。
回国后的鲁迅,面对国民党当权者残害同胞的行径,写下大量文章予以痛斥。1927 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党人,“白色恐怖” 笼罩全国,鲁迅四处奔走营救被捕师生,此后更是频繁撰文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甚至大骂军统一把手戴笠是 “不折不扣的反动头子”。
不过,他对蒋介石的批判却有所不同,始终采用隐喻或暗讽的方式,从不直呼其名。
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回忆录曾提及此事,原来鲁迅认为,若直接抨击蒋介石,自己必然无法在国内立足,只能流亡海外,届时文章便难以抵达更多国人眼前,这是他迂回斗争的策略。
当时的人们都能读懂字里行间的所指,蒋介石等人自然也心知肚明。1933 年,已掌握大权的蒋介石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持续地批判,便有了派沈醉暗杀鲁迅的指令。
沈醉本就对鲁迅心存不满,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但在埋伏的日子里,他发现鲁迅的居所不断有社会各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出入 —— 同盟会成员、光复会故旧、革命进步人士,甚至国民党中的大佬都时常登门拜访。这让他越发意识到,这项暗杀行动的风险难以估量。
鲁迅的社会根基远比表面看起来深厚。1908 年,经老师章太炎引荐,他加入光复会,成为早期成员。虽然后来光复会不复存在,但其中的成员在各界仍拥有不小的权势。
尤其在国民政府内部,早期高层由广东人和江浙人构成,在孙中山病逝、廖仲恺被暗杀后,江浙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蒋介石为核心的江浙帮,内部盘根错节,其中由绍兴籍人士组成的绍兴会颇具分量。
作为绍兴籍人士,鲁迅与这个团体有着天然的地缘联系。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长兼检察院长的蔡元培,便是绍兴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元培与鲁迅不仅是同乡,更是鲁迅人生中的贵人。
1912 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经许寿裳举荐,他早已知晓鲁迅的才名,当即表示 “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鲁迅进入教育部后,两人正式结识并建立交情。
之后,鲁迅在教育部的职位逐步晋升,成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负责科学院、美术馆、博物院、图书馆等诸多事务,这背后离不开蔡元培的积极提携。
在鲁迅的人生中,蔡元培多次伸出援手,1927 年 12 月,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为身处困境的鲁迅送来 “中华民国大学院特约著述员” 这一职位,让鲁迅不用上班便可拿到 300 元干薪,在长达 4 年又 1 个月的时间里,共计给予鲁迅 14700 银圆的资助,使得鲁迅得以有稳定收入购书,并有余力资助革命互济会和左联等进步团体。
不仅如此,宋庆龄也身处江浙帮的核心圈层,她与鲁迅志同道合,对鲁迅的革命理念和文学事业极为赞赏,在许多公开场合,宋庆龄都毫不掩饰对鲁迅的支持,这在无形之中也为鲁迅增添了一道有力的保护屏障。
蔡元培、宋庆龄等江浙帮内部关键人物的力保,让国民党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对鲁迅下手。
加之鲁迅曾在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任职,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时期还曾任北京政府教育佥事,同时在八所高校担任教授,在师生中声望极高。种种因素叠加,使得暗杀行动一旦实施,必然引发轩然大波。
更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对鲁迅其实采取着打压与拉拢并存的策略,国民政府虽将鲁迅列为通缉犯,当有人提议直接杀掉他时,蒋介石却以教育部多位高层与鲁迅相识为由犹豫,甚至想与之结交,只是遭到鲁迅拒绝。
更让沈醉犹豫的是,他观察到鲁迅日常所做的,无非是教书、传播革命思想,或是熬夜撰写文章,为救国事业殚精竭虑,这份赤诚甚至让他心生佩服。面对蒋介石的不断催促,沈醉只能以 “鲁迅后台太硬” 为由搪塞。最终,戴笠亲自下令让他放弃任务,这场暗杀风波才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后鲁迅病逝,蒋介石还送上了 “鲁迅先生千古” 的挽联。有人以此认为蒋介石胸襟宽广,即便被痛骂也未加迫害,但沈醉的回忆录揭开了真相: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鲁迅的批判未曾留下明确把柄,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暗杀这样一位社会名人,其后果即便是国民党最高当局也难以承受,只能吞下这个 “哑巴亏”。
鲁迅的 “后台”,实则是他在长期革命活动中积累的社会声望、广泛的人脉网络,以及所处的特殊时代环境共同构筑的保护屏障。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当权者即便恨之入骨,也不得不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