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睡觉就能降血糖?钟南山发现:最有效的不是睡觉,做好这3点!
发布时间:2025-08-08 00:59 浏览量:2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就像是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是“糖友”。更令人揪心的是,有将近一半的患者自己都不知道。
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年纪轻轻,咋会血糖高?”或者“我不是吃得多,就是睡得少,难道也会得糖尿病?”那么,“多睡觉能降血糖”这个说法,究竟靠不靠谱?
钟南山院士的一番话,或许能给我们敲响警钟。
可真不是躺在床上数绵羊就能把血糖压下来的事——血糖管理,从来都不是一件能偷懒的买卖。
睡觉,能降血糖吗?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喝凉水能瘦身吗?”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背后可没那么简单。有人甚至觉得,既然熬夜对身体不好,那我多睡点,总不会错吧?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可现实往往啪啪打脸。科学研究早就发现:睡太多、睡太少,都会扰乱身体的代谢钟表,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
在2019年《Diabetes Care》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或超过9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上升。原因是睡眠质量和胰岛素敏感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睡太少,身体压力激素飙升;睡太多,身体活动减少,两头都不讨好。
所以,睡觉不是“降糖神器”,它只是一枚辅助棋子,真正的“王牌”,还得看咱们吃得怎么样、动得够不够、心情稳不稳。
那我们该怎么办?钟南山院士曾在多个健康讲座中强调:“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三件事:饮食、运动、心理。”这话听着老生常谈,但细嚼慢咽下来,还真藏着大学问。
先说饮食。你是不是也常听人说“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来的”?这话说对了一半,但又不完全对。真正让血糖失控的,是“升糖指数”(GI)高的食物。一碗白米饭的升糖速度,远比一块奶糖还快。而像魔芋、苦荞、鹰嘴豆这种“冷门食材”,却是控糖界的顶流。
一项来自广西南宁地区的研究显示,当地居民常吃的藤茶含有丰富黄酮类物质,能有效调节血糖水平。再比如贵州黔东南的侗族人,日常主食是红薯、玉米、野菜,糖尿病发病率比城市低得多。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食养智慧,值得我们学一学。
运动呢?别以为只有天天晨跑、夜间暴汗才叫运动。
有一种运动叫“餐后散步”,又被称为“降糖黄金10分钟”。饭后一杯茶不如饭后走走遛遛狗,哪怕是在厨房擦擦桌子、阳台浇浇花,也比饭后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强百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指出,每天饭后10分钟轻度活动,比起整天久坐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约30%。
再说心理状态。你知道吗?情绪波动大的人,血糖也跟着“坐电梯”。当你焦虑、生气、失眠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让血糖“蹭蹭蹭”往上冲。
有位来自福建泉州的糖尿病患者,原本血糖控制得不错,结果因为家庭矛盾几天没睡好,血糖飙升,差点住院。医生说:“治糖,先治心。”
所以,吃好、动够、心稳,才是控糖三板斧,缺一不可。
你可能又会问:“那我每天吃得清淡、也走路、也不生气,咋血糖还高呢?”这就得说说身体的“内因”了。有些人的胰岛β细胞天生功能就不太好,或者随着年龄增长,代谢能力下降,即便生活方式不错,也容易“中招”。
其实,糖尿病并不光只是“吃糖病”,它是一场身体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拉锯战”。
像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居民多喜食高热量食物,如大炖菜、白面馒头、糖分较高的酒类,糖尿病患病率相对较高。而广东潮汕地区人喜欢喝糖水、甜汤,也隐藏着“甜蜜的陷阱”。而在西藏高原,由于高海拔氧气稀薄,人的代谢方式不同,糖尿病患病率却偏低。
所以,血糖管理这事儿,真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人制策。
那有没有什么全球冷门但靠谱的控糖方法?
有的。比如日本京都大学团队研究发现,“时间限制饮食”对血糖控制有显著效果。简单说,就是把一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8-10小时以内,比如上午10点吃第一顿,晚上6点前吃完最后一顿,这样能让胰岛有更多时间“休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又比如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中,强调“晨起喝温水促进代谢”,现代研究也发现,早上起床后喝一杯37℃左右的温水,有助于肠道蠕动和葡萄糖代谢。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村庄。当地人爱吃橄榄叶泡茶,这种茶中含有一种天然化合物——橄榄苦苷,它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虽然国内还不常见,但这类植物多酚在国内如桑叶、黄连中也有类似作用。
说到底,控糖就像养花,得浇水、通风、施肥,不能光靠阳光晒着不管。
别再指望多睡几小时就能降血糖,关键是把生活的每一处“漏洞”都补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睡眠不重要。规律的作息是身体代谢的“导航仪”。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早上定点起床、避免熬夜刷手机——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才是“降糖大计”的基础工程。
我们常说:“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这“养”,不是懒养、放养,而是科学地呵护身体每一个系统。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方式的“红灯”。
每个糖友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首席执行官”,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行动。
如果你身边有亲人也在和“高血糖”作斗争,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如果你正在尝试控糖的路上,不妨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经验或困惑;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也欢迎点个赞支持我们继续做更多优质的健康科普。
健康,是一场马拉松,不靠冲刺,只靠坚持。愿你我都能在这场“血糖攻防战”中,稳稳当当地走到最后。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王晓,等. 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9): 1152-1157.
[2]钟南山. 慢性病防控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联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24, 40(3): 203-206.
[3]杨文静,曹颖,等. 不同饮食模式对糖尿病控制的影响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4): 66-7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