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进末伏,下雨有啥预兆?天气要转凉了吗?看老祖宗咋说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5 浏览量:1
明天8月9日,就要进入三伏天的最后一伏——末伏啦!一提到末伏,很多朋友都特别关心接下来的天气到底啥样,是不是就不热了?末伏要是下雨了又有啥说法?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啥是末伏?今年哪天出伏?
先给不太了解的朋友讲讲,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分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就是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了!
而末伏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一共持续10天。就拿今年2025年来说,8月7号立秋,8月9号(庚寅日)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庚日是十天一个循环,所以从8月9号开始进入末伏,一直到8月18号,8月19号就正式出伏啦!
末伏这段时间,气候特点还是挺明显的。虽然已经立秋,早晚能感觉到一丝丝凉意了,可白天阳光依旧强烈,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尤其是在南方,“秋老虎”时不时就发威,让我们感觉还是闷热得不行。
(2)末伏下雨好不好,有啥预兆?看农谚咋说!
民间有很多关于末伏天气的说法,都是老祖宗们多年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咱们一起来看看。
“末伏雨绵绵,三九把衫穿”,意思是说要是末伏的时候雨水多,那到了三九寒冬,天气就不会特别冷,穿件单衣都能扛得住,预示着可能是个暖冬。
可对农业生产来说,暖冬不一定是好事,正所谓“还冷不冷,不成年景”,三九天是最冷的时候,如果不冷的话,病虫害可能会因为温度高而增多,影响来年庄稼的收成!
还有“末伏雨淋头,来年必定愁”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老祖宗觉得,末伏下雨的话,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不太正常,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来年收成不好,农民伯伯们自然就发愁了。
听老辈人说,末伏下雨,后面的降雨多,这样就会影响到秋播和秋收,比如小麦,油菜等推迟播种,所以农民才会为来年发愁!
当然啦,这些农谚是以前的经验总结,现在气候复杂多变,只能作为参考。
(3)末伏结束后会转凉了吗?啥时候才凉快?
不少朋友都盼着出伏后能赶紧凉快下来,到底能不能如愿呢?
一般来说,出伏后暑热会慢慢消退,天气开始转凉,毕竟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地面接收的热量变少。
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情况不太一样。
北方地区,像华北、东北等地,出伏后早晚温差会进一步拉大,到了8月底至9月初,就有明显的秋高气爽的感觉,晚上睡觉甚至还得盖个薄被子。
不过,有时候“秋老虎”也会杀个回马枪,短时间内气温又回升,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暑热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到9月中旬,甚至10月暑气才慢慢消散。
华南地区因为纬度低,高温天气持续更久,有的地方可能要到10月以后才真正凉快下来。
从节气上看,处暑有“出暑”的意思,等处暑节气来了,暑热才会大幅减弱,真正的凉爽也就不远了。
今年立秋后,按照三伏天的时间,至少还得热上10来天,大家还是得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当然了,具体情况还要看天气预报,尤其是如何出伏后降雨多,降雨频繁,那么气温下降就很快,要不了多久就凉快了!
(4)末伏的习俗和注意事项
末伏期间,有些习俗流传至今。在山东,有“头伏萝卜末伏菜,中伏荞麦熟得快”的说法,末伏是播种大白菜的好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在小菜园里种白菜。
饮食上,“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烙饼摊鸡蛋成了末伏的应节食品,既能补充营养,又有送走伏天的寓意。
而在南方,依然流行吃肉,比如湖南长沙有吃伏鸡的传统!老话还说“一伏一只鸡,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地方一直还有末伏吃鸡的习俗!
同时末伏在立秋后,而立秋有贴秋膘的传统,所以末伏也可以多吃点肉,但是要注意方法,不能过度滋补!
末伏养生也很重要,有几个注意事项大家一定要记好:
1. 忌贪凉过度:虽说末伏早晚凉快些,但白天还是热,千万别过度贪凉。
空调温度别调太低,更不能直吹,冲凉水澡、吃太多冷饮、吹穿堂风这些都要避免,不然积聚湿寒,很容易生病。
2. 忌吃瓜过多:老话说“秋瓜坏肚”,立秋后,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西瓜、甜瓜、苦瓜等瓜类大多寒凉,吃多了容易腹泻,损伤脾胃阳气,还是要少吃。
可以多吃点水果,像雪梨润肺止咳,苹果养心止泻。
3. 忌吃辣过量:“吃果不吃瓜,吃蜜不吃辣”,末伏过后天气燥热,辛辣食物容易让人上火气燥,要尽量少吃。
特别是生姜,古训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吃多了容易加剧上火,伤及肺气。平时可以多喝点蜂蜜水,滋阴润肺。
明天就进末伏了,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咱们都要顺应时节,调整好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度过末伏,迎接凉爽的秋天!关于末伏,你那儿还有啥特别的说法或习俗吗?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