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根本是材料:高三学子如何搭建素材的“摩天大楼”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4 浏览量:1
有人说,作文是思想的舞蹈,是灵魂的独白。可若没有坚实的材料作为地基,再灵动的舞步也会失重,再深邃的思考也会悬空。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作文不仅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更是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的试金石。面对高考作文这座需要攀登的高峰,材料积累便是那不可或缺的登山杖。如何让材料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建起素材的“摩天大楼”?这不仅是技巧问题,更是一场关于视野、思考与沉淀的修行。
一、 材料积累,始于生活的“显微镜”与“望远镜”
生活是材料的矿脉,但许多学生却抱怨“生活平淡,无话可写”。其实,问题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观察的视角。高三学生要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生活的细节,用“望远镜”眺望生活的纵深。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比如,食堂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粥,用“显微镜”看,是厨师熬煮的匠心,是同学分享的温情;用“望远镜”看,是农耕文明的传承,是时代变迁中饮食文化的缩影。再如,一次班级辩论赛,表面是观点的交锋,深层是逻辑思维的碰撞,是青春热血的迸发。正如叶圣陶所言:“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能将日常点滴转化为写作素材,作文便有了永不干涸的源头。
二、 材料积累,成于阅读的“采蜜”与“酿蜜”
阅读是素材积累的捷径,但盲目读书如同漫无目的的采花,最终只能得到零散的花粉。高三学生需要学会“定向采蜜”与“深度酿蜜”。所谓“定向采蜜”,即根据作文常涉的主题(如家国情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建立素材库。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比如,读《论语》可积累“仁、义、礼”的伦理素材;读《硅谷之火》可收集科技创新的案例;读《乡土中国》可提炼社会变迁的分析。而“深度酿蜜”则是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比如,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不仅要记住名句,更要思考其背后的家国情怀,进而联系到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唯有深入阅读,方能获得更具深度的材料。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知识像蜂蜜,需要从百花中提炼。”通过阅读与思考的双重淬炼,素材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三、材料积累,升华于思考的“炼金术”与“联结网”
积累材料若止步于收集,便如同将珍珠散落在地,难以成串。高三学生需要掌握“炼金术”与“联结网”的思考方法。
“炼金术”是指对素材进行提炼与升华。比如,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提炼出“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从“敦煌壁画”的修复中,可升华出“文化传承的坚守”。
“联结网”则是建立素材之间的关联。例如,将“张骞出使西域”与“一带一路”相联结,将“苏轼贬谪经历”与“现代人的逆境成长”相联结。这种思考能将孤立的素材编织成网,使作文在论证时纵横捭阖。正如钱钟书所说:“材料如散钱,思考如串钱之绳,绳在则钱不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强调:“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当学生学会将材料串联、升华,作文便有了立体感与说服力。
积累材料不是机械的搬运,而是心灵的耕耘;不是短暂的冲刺,而是持久的修行。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告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三学子若能以生活为镜,以阅读为径,以思考为翼,便能将素材的“摩天大楼”层层筑起。当这座大楼拔地而起时,作文便不再是绞尽脑汁的“无米之炊”,而是信手拈来的“锦囊妙计”。最终,在高考的考场上,他们定能挥笔如剑,以材料为锋,斩获属于自己的高分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