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 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11 10:02 浏览量:1
天津日报 2025年8月11日 第09版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创建高品质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重要要求,为我们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天津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出,“全面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雅致精致、现代大气、文明有序、开放包容的新时代美丽天津,让生态更美、市容更美、人文更美”。新时代新征程,要科学把握以内涵式发展推进美丽天津建设的内在逻辑,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到美丽天津建设实践中,推动美丽天津建设在理念革新、实践突破中迈向更高水平。
一、内涵式发展是美丽天津建设的重要要求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传统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部分地区空间资源错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城市转型发展刻不容缓。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涵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城市发展也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展开剩余85%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推动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成为必然选择。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与传统依赖要素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不同,内涵式发展聚焦城市发展的内在品质与可持续性,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变革和功能优化,有效破解城市空间矛盾、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城市韧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转变。内涵式发展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内涵式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优化,推动城市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依托制度创新与精细化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大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与外在体现。通过内涵式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进而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推动美丽天津建设。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不仅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城市之美,美在生态、美在市容、美在人文。其中,生态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为城市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市容美是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现,本质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外在呈现;人文美是城市美学的精神内核,是城市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标识。只有生态美、市容美、人文美三者统筹协同推进,才能实现城市外在颜值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绣花功夫优化城市形象、以文化浸润提升城市品位,持续擦亮美丽天津建设的生态名片、品质名片、文化名片,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气象和深厚底蕴。
二、以更大力度深化环境治理,着力建设生态美
生态美是自然规律与人类文明深度融合的价值体现,既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生态景观,更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天津河海交汇,山水相映,拥有湿地、滩涂、盐田等丰富自然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风貌,具有打造美丽天津的资源优势。同时,天津作为全国首批低碳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发展路径,为建设美丽天津奠定了坚实基础。着力建设生态美,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统筹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格局。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推动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制度,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坚持沿海、流域、海域的系统治理和协同保护,实施河海共治生态修复提升、污染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展示体验等工程,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河海共治样板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等。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的集中化、一体化和规范化治理。加强综合性系统性治理,建设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大力减少固危废物、新污染物产生量和危害性。
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美丽天津建设的核心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着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大力培育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布局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未来产业。充分发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循环经济产业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聚焦公众生活全场景,开展覆盖衣、食、住、行的节能降碳惠民活动,构建碳积分量化体系与个人碳账户管理模式,推动碳普惠体系优化,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公众将低碳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同时,深挖绿色消费增长空间,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相结合,充分释放大宗商品、服务消费、农村市场等领域的绿色消费潜力。创新“绿色+”消费场景,拓展文旅、康养等领域的绿色融合消费形态。以消费端需求升级倒逼生产端绿色转型,形成全链条生态发展闭环。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关键在于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转化。一是深挖生态文化内涵,放大“山”“海”资源优势。依托渤海湾渔港码头、渔农特产、北塘古镇等资源,对接高端商务、特色度假、运动赛事等,培育海洋主题、航母主题、科技主题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高端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山林、河湖、湿地、盐田等资源,拓展开发主题乡宿、特色餐饮、休闲康养、商务会议等产品。二是探索乡村生态旅游的共富机制,鼓励支持“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多村抱团、跨村连片共同发展,加快农业与精深加工、创意设计、康养、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深挖民俗文化、特色村落等资源,围绕不同主题和文化禀赋,打造多类型主题旅游线路,最大限度保留特色、彰显个性。
三、以绣花功夫优化城市形象,全力打造市容美
城市之美,美在颜值,胜在气质。市容美是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公共设施、环境秩序的有机统一,是展现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第一窗口,更是城市内在气质的具象表达。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要以绣花功夫优化城市形象,着力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功能品质和治理效能,推动城市形态与功能深度融合,彰显现代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内外兼修提升城市颜值气质。以绣花功夫优化城市形象应当立足城市特色,从整体风貌到细节设计,系统提升城市颜值气质。一是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风貌。以海河为核心打造世界级城市景观带,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地标建筑群。二是实现点线面的贯通。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主干道、景区实行一体化规划设计,提升整体协调性,根据主要道路功能定位实施“一路一景”工程。三是打造城市高品质绿色空间。加快构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多层次城市公园体系,打造相声主题、生态主题、运动主题等特色主题公园,建设“骑行道+漫步道+绿化带”的城市绿道,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厚植生态底色,建立智慧管养系统,实现绿化养护的精准化管理。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绣花功夫优化城市形象,须统筹推进硬设施与软服务协同发展,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人文品质和产业品质,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一方面,以硬设施筑牢城市“幸福地基”。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交通枢纽立体化开发和市政管网智能化改造,对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通过空间重构、功能再造、生态聚合,对工业园区等进行“腾笼换鸟”,为老厂房植入新业态,实现硬设施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换。另一方面,用软服务解锁城市“温情密码”。构建“15分钟生活圈”服务体系,加快配备社区医疗、养老、托幼、文体等设施,推动“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实现医疗挂号、社保办理等事项“指尖办”。依托“城市大脑”等数字平台,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
数智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以绣花功夫优化城市形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推进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智赋能,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一是建设智慧城市平台,建立统一的城市运行数字底座。构建“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整合城管、交通、环保等数据,构建全市统一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二是持续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等城市生命线管网的智慧化建设,形成“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智慧化防控机制;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的建设。三是深入推进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并持续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政企协同合作、社会协同共治的工作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建设,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四、以文化浸润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塑造人文美
城市之美,美在人文。人文美是城市历史记忆、精神内核与文化生命力的具象化表达,其内涵既包含传统习俗、艺术形态、历史遗存等显性文化符号,亦涵盖城市居民价值观念、精神品格与生活方式等隐性文化基因。人文美本质上是城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通过物质载体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构建起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在美丽天津建设中,人文美既是深厚底蕴,也是关键支撑。全面塑造人文美,需以文化浸润提升城市品位,聚焦涵养赓续城市文脉、培育滋养城市文明、发展壮大城市文旅,推动人文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涵养赓续城市文脉。文脉是城市发展变迁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是塑造人文美的重要基础。一是深入研究阐释天津地域特色文化。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融汇核心文化资源。全方位持续解码天津文化基因,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回溯发展脉络,多维度探源津派文化的价值意蕴与精神内涵,形成兼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津派文化价值阐释体系。二是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构建多层次法规制度体系,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状态分类施策,严格保护传承管理。研究建立各类文化遗产综合监管平台,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三是探索各类文化遗产“以用促保”路径。发挥红色资源、风貌建筑、工业遗存等资源文化载体功能的同时,多元化建设兼具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功能的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满足市民游客阅读、休闲、健身等公共文化空间需求。
厚植文明基因底蕴,培育滋养城市文明。人文美是城市品位塑造和城市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厚植文明基因需统筹营造社会氛围与强化传承教育,让城市文明根脉在当代实践创新与代际传承延续中持续焕发生机。一方面,加快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擦亮“理润津沽”基层宣讲品牌,创新探索“百姓名嘴”等基层宣讲模式,结合百姓身边故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深化“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聚焦主题策划文明交通周、文明服务月等活动。推进“书香天津”建设,结合党建、工会、社区活动扩大品牌覆盖面,组织“领读志愿者”开展导读、诵读等公益性阅读推广活动,引领大众关注阅读、参与阅读、热爱阅读,在书香中厚植文明底蕴。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宣传教育。建好红色文化基地和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以红色文化精品引导青少年在历史场景中感悟精神伟力,在实践体验中筑牢信仰根基。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文化教育格局,结合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开展家风故事会、校园名人堂等主题活动,将优良家风、校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鼓励通过校园开放日、艺术实践周等载体,推动各类院校和艺术场馆向公众开放,全面提升文化供给能力与传播效能。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壮大城市文旅。发展壮大城市文旅,既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彰显城市品位、展现人文风貌的重要途径。一是以文化为轴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锚定“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通过文化赋能、资源“串珠成链”,构建起重点突出、全域覆盖的文旅发展新格局。空间维度上,深度挖掘津派文化核心文旅资源,高品质规划文旅路线。时间维度上,结合季节特色,差异化设计融合多种文化形态、串联相宜文旅资源的时令主题产品。二是推动京津冀区域文旅协同发展。以河海文化为纽带,整合区域生态、历史、民俗等文旅资源,联合打造跨区域特色文化廊道,共塑美美与共的区域文化空间大格局。充分发挥天津演艺文化的传统优势,通过跨区域共创文艺精品、共办展演活动等举措,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提升高品质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水平。探索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全面激活京津冀文旅消费大市场,共绘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美丽画卷。(执笔人:刘哲 王会芝 杨志 席艳玲 郭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