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钱塘到合璧富春,两岸媒体人的热血追“光”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2  浏览量:1

八月的杭州,荷风蝉韵,历史的余温随风轻轻漫过街角巷弄。

“回眸抗战史 共筑民族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媒体采风行”活动转赴浙江杭州。来自海峡两岸的20余位记者及台青自媒体人,继续深入探访承载着厚重抗战记忆的历史地标,在钱塘江畔感受民族铁骨,于纪念馆中触摸共同历史脉络。

钱塘江大桥陈列馆

钢铁脊梁 文化心桥

午后的阳光为钱塘江镀上一层暖金,六和塔的剪影在暮色中静静矗立。不远处,钱塘江大桥上车流不息,时而传来火车与铁轨的铿锵共鸣。这座由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在抗战烽火中历经炸毁与修复的钢铁巨龙,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两岸媒体人凝视着一张张历史照片,聆听讲解,了解其在抗战军运中的关键作用及为阻敌而自毁的悲壮历史。抚摸着历经沧桑的桥体,感受其蕴含的“炸不垮的民族脊梁”精神。

“大桥的钢筋铁骨,仿佛诉说着那个年代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一位台湾自媒体创作者感慨道,“它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民族气节的丰碑。”大陆记者则专注于记录大桥的设计细节和历史照片,“这座桥的命运,是整个抗战史的缩影,值得两岸同胞共同铭记。”

如果说钢铁脊梁为基座的钱塘江大桥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桥,那么连横纪念馆则是墨香氤氲的文化心桥。在位于西湖之畔的连横纪念馆内详实展示了台湾爱国史学家、诗人连横(连雅堂)先生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历史文献、著就《台湾通史》、弘扬中华文化的卓著功勋。他“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的论断,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连横先生用笔构筑了一座文化之桥,他让我们看到,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是两岸最深沉、最牢固的联结。”一位台湾媒体人在连横先生手稿前久久凝视。

在连横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陶诗旻看来,纪念馆正是为了传承连横先生心系中华、传承文脉的精神。“这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希望来到连横纪念馆的台湾青年未来能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桥梁。”

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

受降铭史 永恒坐标

从浴血奋战的记忆,到光复故土的期盼,两岸媒体采风行的杭州篇章,在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杭州富阳受降村)找到了最具象的胜利注脚,也迎来了最厚重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凝聚。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在无声诉说着日军侵华期间在浙江犯下的暴行——细菌战、慰安所、大屠杀、千人坑,这些并非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苦难。

“浙江省是被日军侵略影响严重、时间较长的地区之一,当看到这些历史时我深受震撼。”站在日军正式签字投降的地方,历史的重量压在台青金立轩的心中。“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用巨大牺牲换来的。作为年轻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看清过去,才能看懂未来。”

富春圆梦 同绘未来

为此次“回眸抗战史 共筑民族魂”两岸媒体采风行画上圆满句号的,是位于富春江畔的公望两岸圆缘园。这座以元代画坛宗师黄公望命名,并以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为文化纽带的所在,如今正被打造成幸福宜居、“富裕阳光”的台青创业园区。

园区内专门设立的两岸文化交流展厅,展示了近年来两岸艺术家以《富春山居图》为灵感创作的书画作品及合作成果,生动诠释了“画合·人合·心合”的愿景。两岸媒体人驻足欣赏,交流心得,体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联结两岸的永恒魅力。

“站在这里,想到《富春山居图》历经分离终盼合璧的传奇,更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脉和灵魂。”一位台湾青年自媒体人动情地说。另一位大陆记者则表示:“从抗战烽火的历史印记,到此刻圆缘园的艺术交融,此行仿佛走过了一条从‘共御外侮’到‘共筑文缘’的精神长廊。‘圆缘’二字,寓意着圆满的情缘,这不正是我们对两岸关系最美好的期许吗?”

当夕阳的余晖浸染富春江面,泛起粼粼波光,为期四天的采风之旅至此圆满落幕。这一路,是两岸媒体人共同追寻民族记忆、感佩先辈精神的朝圣之路;更是从血火淬炼的悲壮史诗,迈向同心共绘美好未来的象征之旅。如同那幅跨越海峡的《富春山居图》,终将在民族共同的历史长河里,实现那最完美的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