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被焦虑牵着鼻子走?关键是没设“这个边界”
发布时间:2025-08-11 05:49 浏览量:1
文|袁淑秀
你是否也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无形丝线操控的木偶,而那根丝线的另一端,就握在“焦虑”的手中?
它让你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辗转反侧,让你在人群中如履薄冰,让你在独处时也被纷乱的思绪所淹没。
或许你尝试了各种方法——阅读、运动——试图剪断这根丝线,却常常发现,它似乎有无限再生的能力。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焦虑“牵着鼻子走”?
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之所以如此轻易地被焦虑所裹挟,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能守住一条至关重要的“边界”——那就是“我”与“我的想法”之间的边界。
我们错误地将头脑中那些由焦虑所催生的、汹涌澎湃的“想法”,等同于了“我们自己”,等同于了不容置疑的“事实”,从而彻底失去了与它们周旋的“心理空间”。
“想法”的洪流,与被淹没的“自我”
你的意识是一个广阔的“存在空间”,而“你”,是这个空间里安然居住的主人。
在这个空间里,各种各样的“想法”会像过客一样,来了又去。它们有的友好,有的中立,有的则充满了恐吓和灾难化的预言。
一个内心有清晰边界的人,他能像一个站在自家门口的主人一样,看着这些“想法过客”来来往往。
他能识别出:“哦,这是一个‘担忧的想法’路过了。”“这是一个‘自我批评的想法’在敲门。”
他可以观察它们,甚至可以听听它们想说什么,但他始终清楚地知道:“我是我,想法是想法。它们只是在我家里路过,它们不等于我,更不能代表我这个主人。”
然而,对于那些常常被焦虑牵着鼻子走的人来说,这条边界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的。
当那个充满焦虑的“想法过客”闯进来时,我们会立刻、不假思索地与它“融为一体”。
想法说:“你这次肯定会搞砸。” —— 我们的内心立刻回应:“是的,我就是一个会搞砸事情的人。”
想法说:“别人肯定都在嘲笑你。” —— 我们便立刻感受到被全世界抛弃的羞愧。
想法说:“未来充满了危险。” —— 我们便立刻蜷缩在恐惧的角落里,不敢动弹。
在这种“人我(想法)不分”的状态下,“你”这个主人,已经不再是空间的主宰,而是被那个最喧嚣、最强势的“想法过客”所绑架、所劫持。
你的情绪、你的行为、你对世界的感知,都开始跟着这个“焦虑的想法”团团转。你被它“牵着鼻子走了”。
“边界”的缺失:一场源于“误认”的内在战争
我们为什么会失去这条如此重要的“心理边界”?
1、对“思考”的原始信任: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相信自己的“思考”,认为“我思故我在”。
这种对思维能力的原始信任,使得我们很难去质疑自己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的真实性,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情绪强烈的想法。
我们误以为,只要是我“想”出来的,那就一定是“我”的真实写照,一定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真相”。
2、“情绪”与“事实”的混淆:
焦虑的想法,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不安、恐惧等生理和情绪反应。
这种剧烈的“感觉”,会反过来“证实”那个想法的“真实性”。
我们陷入了一种“情感推理”的陷阱:“既然我感觉如此害怕,那么情况一定就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感觉,被我们误当作了事实。
3、试图“消灭”想法而导致的“纠缠”:
当我们试图去压制、去反驳、去“消灭”那个焦虑的想法时,我们恰恰是在与它进行一场激烈的“肉搏”。
这种“纠缠”,反而赋予了它更多的注意力和能量,使得它在我们内心占据了更中心、更稳固的位置。
你越是想把它推开,你们之间的“边界”就越是模糊不清,最终扭打成一团。
如何重建那条“我”与“我的想法”之间的边界?
重建这条心理边界,更像是一场需要持续练习的“心理健身”,核心在于培养一种“认知脱钩”的能力。
第一步:觉察与“命名”——给“想法”一个客体身份
这是建立边界的起点。
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被焦虑的想法所困扰时,不要立即沉浸其中,而是尝试在内心,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客观地去“命名”它。
不要说: “我肯定会失败。”
尝试说: “我注意到,我正在产生一个‘我可能会失败’的想法。”
或者更简单地,给这个想法贴上一个标签:“哦,这是‘灾难化思维’。”“这是‘自我批评’的老调重弹。”
这个看似微小的语言转换,却有着巨大的魔力。
它让你从“想法本身”,变成了“想法的观察者”。
你不再是那个在舞台上被剧情牵着走的演员,而是退到了观众席,看着舞台上的“想法演员”在表演。
第二步:感谢你的“头脑”,但不全信它的“故事”:
你的大脑,像一个尽职尽责但又有点过于焦虑的“安全顾问”,它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多担忧的想法,其原始的动机是为了“保护”你,让你远离危险。
尝试对你的头脑说: “谢谢你,我的大脑,谢谢你这么努力地提醒我各种可能的风险,我知道你是想保护我。但是,我现在选择不全盘接受你讲的这个‘恐怖故事’。”
这种“感谢”的姿态,能让你从与大脑的“对抗”模式,切换到一种更友善、更合作的“伙伴”模式。
你承认它的“功劳”,但也保留了自己作为“CEO”的最终“决策权”。
第三步:创造“物理距离”,用行动“投票”: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技巧,来在想象中创造“我”与“想法”之间的距离。
想象你的想法是一片飘过的云,一辆路过的公交车,或者收音机里的一段杂音。
你看见它,听见它,但你无需上那辆车,也无需跟着那段杂音起舞。
更重要的是,用你的“脚”来投票,而不是你的“头脑”。
问问自己:“即使这个焦虑的想法存在,我当下,更愿意将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
然后,就去做那件事。
比如,即使你脑子里还在循环播放着“我肯定做不好”的念头,你的双手依然可以开始打下报告的第一个字。你的行动,本身就是对那个焦虑想法最强有力的“不信任票”。
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那些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的体验上。
连接你的核心价值观:清晰地了解什么对你而言是真正重要的(如成长、爱、创造、自由),并将你的行动与这些价值观对齐。
投入到能带来“心流”的活动中: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项活动中时,你与“想法”之间的边界会自动变得清晰,因为在那一刻,你只有一个身份——那个正在创造和体验的“行动者”。
关注你的身体,这个最真实的“家”:将注意力带回到你的呼吸、你的身体感觉上。身体,是“你”最真实的、当下的存在。当你的意识安住于身体时,那些在头脑中漂浮的、虚幻的想法,其影响力自然会减弱。
边界之内,是你真正的自由。
当你能够清晰地站在那条边界之内,对那些汹涌而来的焦虑念头,平静而坚定地说上一句:“我知道你在这里,但我才是这里的主人”时,
你便会发现,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念头,不被焦虑牵着鼻子走。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