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破解1纳米难题,美芯推进15年,外媒:卡脖子的是自己人
发布时间:2025-08-08 03:36 浏览量:1
导读:北大天才破解1纳米难题,美芯推进15年,外媒:卡脖子的是自己人
为何在关键领域形成掣肘的往往来自内部相关因素?长久以来,业界普遍认定1纳米为硅基的物理极限。此前,由毕业于北京大学、年仅27岁的华裔科学家朱佳迪领衔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仅有原子厚度的新型晶体管,让1纳米的制造成为可能。
据悉,这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一旦实现量产,将从根本上改变制造对光刻机的依赖局面。若我国能够掌握此项技术,不仅能彻底打破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制裁,甚至实现赶超也并非遥不可及。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美国产业的发展因该技术至少向前推进了15年。部分外国媒体甚至颇为自得地宣称:这份荣耀归属于美国。
一、中国“大脑”成海外“秘密武器”
据媒体报道,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天才科学家朱佳迪,在海外留学后加入了美国国籍。实际上,此类现象在高端科技领域并非个例。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60%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就职于美国,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纽约时报》曾直接将中国人才称作美国高端科技领域的“秘密武器”。美国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科技壁垒,有许多关键部分是由中国人才构筑而成。而如今,这一由人才外流助力形成的科技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科技发展造成了制约。
近年来,美国为维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绝对话语权,不断升级对中国产业发展的遏制与封锁。当前,正是中国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自研生产的关键时期,顶级人才在这场科技较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国内两所顶尖学府培养的众多人才,未能充分助力中国高端科技发展。2024年,这两所学府学生的留学比例分别达到14.2%和18.9%,但学成回国比例仅为20%。此外,公开数据显示,在对“中国芯”发展形成制约的公司中,80%的首席执行官或创始人是华人。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顶尖人才流失数量已居世界首位。除美国外,日本“高端外国人才”中66%也来自中国。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痛心疾呼:“为何不能让在中国成长的人才,留在国内贡献力量?”此前,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放弃美国相关职位回国任教,6年后却再度离开。临行前,他留下的三句话,或许揭示了中国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
二、“不是不想回,是他们给的太多”
许晨阳认为,中国学术界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这与科研的初衷相悖。同时,论资排辈现象较为突出,使得年轻学者难以充分施展自身才能。此外,学术论文造假问题严重,甚至部分学术权威也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
与之相比,国外更注重实际的科研成果。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反观中国,尽管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3%,许多研究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应用,沦为评职称的工具。
此外,从诺贝尔奖获得情况来看,日本科学家获得该奖项的概率是中国科学家的五倍以上。在国外,科研人员凭借一项科研成果往往能够实现财富自由。而2019年,中国科研人员的年均收入仅为10.9万元。对此,部分留海外的人才表示:“并非不想回国,而是国外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
三、科学家回流在路上
实际上,我国已充分认识到顶级人才流失问题的严峻性,正着力净化科研环境,使被功利风气挤占的学术氛围回归科研本心。与此同时,国内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递增,相较于2000年,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高达18%。
与之相应的是,在2019 - 2021年期间,已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科研机构,杜灵杰便是其中之一。他果断拒绝了美国方面提供的百万年薪,回国助力“中国芯”的发展。
如今,我国的科研发展道路正日益宽广顺畅,海外科学家陆续回流,助力我国在生物科技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封锁。尽管这一进程较为缓慢,但无疑是一个积极向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