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自家的牛舌头被割了,包拯:把牛杀了把肉卖掉,小偷会自首

发布时间:2025-08-08 18:11  浏览量:1

包拯在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是正义的,是勇敢的,更难得可贵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了,因此有很多人的人设崩塌了,包拯的形象从未改变过。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包拯曾经处理的两个小案件。

公元1037年,包拯为父母守孝结束之后,来到了安徽天长县,当时的包拯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他刚刚上任不久,县衙就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天包拯接到了一个案子,一位农夫来到大堂之上告诉包拯,他丢了一个东西,只是这些东西既不是金银,也不是贵重的物品,是一条牛舌。

虽然牛舌不足为奇,但是在封建时期,一直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所以耕牛不可以随意猎杀,如果耕牛生病,那么需要向县官请示,得到准许之后才可以将耕牛屠杀。而这位农夫家的耕牛的牛舌意外丢失,如今的耕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为了减少损失,农夫便向包拯请命,希望能够把耕牛杀掉,这样既改善了伙食,同时也减轻了损失。

包拯感觉这件案件非常的奇怪,就算他四处询问,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无法找到真凶,思来想去包拯只能够先暂时置,让农夫回去杀牛,后来包拯又交代了一句,可以让农夫到市集售卖牛肉

这件事情让农夫非常的高兴,耕牛死了,让家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今县官允许到市集售卖牛肉,那么可以减轻损失。古时候,牛皮、牛筋以及牛角都是要被收缴上来的,它们会被制作成打仗的武器,原本农夫在家杀牛的时候,包拯就应该派人前去收缴牛皮等物件 可是包拯就像是没这回事一样。

农夫把牛肉带到市集上售卖很受欢迎,因为在当时,能够吃到肉质鲜美的牛肉的机会并不多,就在农夫合不拢嘴的时候,包拯又接到了另一起案间,报案人告诉包拯有人私自售卖牛肉。这时包拯断定,这个人就是割牛舌的那个人,如果不是对农夫家了如指掌,为什么他能会断定农夫是私自售卖牛肉呢?

于是,在公堂之上,面对着包拯的审问,那个盗贼汗如雨下,很快的就招认了。原来他和农夫有私仇,为了报仇他偷偷的割掉了牛舌,而且一直观察没有官府上门收缴牛皮,断定牛夫是私自杀掉耕牛,于是他就上门告状,但是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包拯一眼识破了奸计。

公元1056年发生了一件藏金案。两个好朋友外出喝酒,一个嗜酒如命,每一次喝酒一定会喝到醉,而另一个不怎么喜欢喝酒,只是陪着。喜欢喝酒的那个人,袖子里藏着黄金,喝完酒之后,丢东西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他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就决定把贵重的物品交给不爱喝酒的那个人保管,如此一来,就可以尽兴了。

当有金子的那个人酒醒了之后向朋友索要金子,而他的朋友却说,他从来没有什么黄金,既然这件事情无法得到解决,于是两个人就闹到了公堂之上。因为没有物证,只是各说各的道理,所以案件一直僵持在这里,无法推进下去,两个人都说谁也没有见到金子。

这时的包拯理了理思路,想了一会儿之后,但是公堂之上的那两个人还是在自说自话,其实感到太吵了,包拯竟然从公堂走了出来,来到了后院。这时藏金子的那个人心里一定非常得意,反正县官无法解决这件事情,那么金子一定是自己的了。

但是包拯直接命令小吏向他们的家属索要黄金。因为包拯断定,藏金子的那个人一定不相信自己的朋友,他会把黄金交给自己的家属,如果此时他派官吏前往索要黄金的话,那么他的家属一定会认为事情败露,赶紧交出赃物。

事情的发展,如包拯所料一般,嫌疑犯的家属一看到衙门来的人,顿时感觉大事不好,还没等人问,她就已经把黄金准备好了,交了出来。藏金子的那个人看着黄金,知道事情败露,再也无法辩解,只能乖乖认罪。包拯就这样子一步一步的解决了很多案件,让无辜的人平反,不让任何一个触犯法律的人逍遥法外

慢慢的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了威信,以至于他去世的时候,大街小巷全是为他送葬的人。宋仁宗听说了包拯去世的消息,亲自前往包拯家中吊唁,为表尊敬之情,还罢朝一日。千百年过去了,包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光辉和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