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紫皮蒜撬动亿元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4  浏览量:1

紫皮蒜迎来丰收季。

连日来,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的田野上,浓烈的蒜香随热风翻涌。紫皮蒜田里,蒜农彭守文正麻利地捆扎新出土的蒜头,汗珠滚落黑土地。“今年2亩地收4万多头蒜,加上蒜薹和一茬白菜,能卖3万多块钱!”他黝黑的脸上,丰收的笑意与阳光一样灿烂。

从农家院落到万亩良田,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矩阵,这颗浸润着兴安大地辛劳与期盼的紫皮蒜,正悄然书写着小蒜头成就大产业的精彩篇章,蜕变为富民兴村的“金疙瘩”。

走进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三十载光阴沉淀出紫皮蒜种植的深厚底蕴。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泉指着村头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牌匾,细数家珍:“咱村紫皮蒜个大、瓣肥、汁浓味醇,名头响当当!”如今,全村210户农家庭院皆种蒜,年产400万头,每亩收益超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2024年,“春州五三”商标出世,村办加工车间拔地而起,小庭院真正联通了增收致富的大市场。

庭院经济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势。突泉县把紫皮蒜产业作为“土特产”文章的核心篇章,政策资源精准滴灌,擦亮“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金字招牌。在太平乡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50亩示范田里,理事长宫小朋正带领合作社成员抢收新蒜。“采收时机关乎产量品质,必须争分夺秒。”他身后,新采收的蒜捆在骄阳下铺展成金色画卷。合作社推广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传统农活插上科技翅膀。“节水节药又增产,今年亩产1200斤稳了!”宫小朋信心满满。

紫皮蒜品质的飞跃,催生产业链的深度裂变。2024年初,一座现代化紫皮蒜加工创业产业园在突泉县拔地而起。负责人冯刚带着记者穿行于崭新车间:“园区年可加工精品蒜1000吨、蒜米2920吨,还开发了高附加值黑蒜产品60吨,年产值直奔7365万元!”这座整合近2000万元资金(含京蒙帮扶资金20万元)建成的产业园,如同强劲引擎,不仅可保鲜千吨蒜种,保障源头品质,更直接带动1425亩大田规模种植,创造30个就业岗位,让紫皮蒜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价值倍增。

科技赋能贯穿全链条。在五三村示范基地召开的兴安盟蔬菜(大蒜)绿色高产高效观摩会上,农技专家重点展示的ARC菌剂应用地块较常规种植增产超32%,地膜与密度优化试验数据亮眼。2025年,突泉县紫皮蒜大田种植跃升至5000亩,庭院种植超万亩,全县产业总产值预计达1.9亿元。兴安盟农牧局党组成员、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金锁现场承诺,将持续推动农技服务下沉一线,让绿色科技真正成为蒜农手中开启“金蒜盘”的钥匙。

紫皮蒜的“破圈”之旅,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品牌价值的背后,是兴安蒜农对文化赋能和多元营销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突泉县“溪柳紫皮蒜”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多项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五三村借力中国气候好产品的金字招牌,将紫皮蒜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线上,年轻“新农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蒜田风光与加工实景,让消费者眼见为实;线下,紫皮蒜作为兴安特色名片,频频亮相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如今,兴安紫皮蒜不仅在周边省份畅销,还远销到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突泉紫皮蒜品质好、口感佳,我买了一次就成了回头客。我还把紫皮蒜推荐给了我的亲朋好友,他们也在电商平台买了不少!”福建省福州市市民唐忠宝说。

2025年,兴安盟计划在突泉县打造核心区大田种植基地的同时,持续发展紫皮蒜一体化产业链,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兴安紫皮蒜,正以其独特的辛香与价值,从兴安大地迈向全国市场,成为牵引乡村振兴、拓宽村民增收道路的硬实力量,书写着用小蒜头撬动大产业的精彩答卷。(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李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