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App“改名又不改”,背后藏着一门比卖车还值钱的生意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0 浏览量:1
车企改个App名字,本来是件内部拍板两小时就能定下来的事,但比亚迪硬是把它整成了一出“限时悬疑剧”。前期造势、全民投票、最终反转,这套流程要是放在汽车发布会上,都能当个中型活动来做。
7月10日,比亚迪发起官方App改名征集,短短几天收到了7456份投稿。最终入围的5个名字里,“成就梦想”拿了16334票第一。我当时也在群里投了一票,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改成这名后,下载量可能比发新车还猛。
结果昨天,官方宣布:改名计划取消,继续叫“比亚迪”。理由是“超九成用户支持保留原名”,而第一名投稿者照样能拿到奖励。
从表面看,这就是个乌龙。但如果你从品牌运营的角度去看,这波反转很可能是精心策划的营销闭环——三段式拉满:启动征集→投票互动→反转收口。每一步都有话题,每一步都在强化“比亚迪”三个字在用户脑子里的权重。
为什么不真改?我总结过两个核心原因:
1. 品牌资产太值钱
“比亚迪”这个名字,在新能源圈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已经是市场公认的头部。改名等于让用户重新记忆,不仅风险高,还可能造成信息割裂。对比一些曾经改名失败的案例,比如诺基亚地图改成Here后,用户下载量一度腰斩,比亚迪显然不会冒这种险。
2. App名字不是孤立存在
它是整个数字生态的一环,包括车机互联、售后、会员体系、积分商城等等。改名意味着一大堆UI、宣传、甚至用户协议要同步更换,这些隐性成本可比奖励积分高多了。
很多人吐槽“被戏弄”,但从运营视角看,比亚迪这波投入极低——给点积分、发点梦想值——却换来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免费品牌调研:大家对原名的感情有多深?潜在改名的接受度有多高?这些数据放到营销部,就是战略级的资产。
我有个做品牌的朋友看完直接感叹:“这套玩法比打折促销还划算。广告费要烧几百万才能做到的曝光,比亚迪用几万块积分搞定了。”
当然,如果要挑毛病,就是缺了前期规则的透明度。既然“保留原名”是选项之一,最好一开始就明确,这样既能尊重参与者的创意,也能避免部分用户觉得“自己被当成戏份”。
所以,这事你可以看成一次“空欢喜”,也可以看成一次低成本高收益的品牌实验。但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有一点是事实——比亚迪在玩用户运营这块,可能比你想的还要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