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地方割据势力,传承29世,割据724年

发布时间:2025-08-10 04:52  浏览量:1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家族,在中国西南角落里称王称霸了724年,29代传承,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

当中原王朝一次次更迭时,这个家族却始终屹立不倒。

直到明朝动用24万大军,血战114天,才将这个"土皇帝"王朝彻底摧毁。

——《壹》——

公元876年,大唐帝国已经奄奄一息,南诏叛军占据州,朝廷束手无策,就在这时,一个叫杨端的四川军官站了出来。

史书记载,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

但真相远比这简单的一句话复杂得多,杨端不是什么忠臣良将,他是个精明的投机者,当时的播州,位于今天的贵州遵义一带。

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长安,朝廷鞭长莫及。

杨端看准了这个机会,他没有把播州交还给朝廷,而是据险立寨,自立为王,唐朝政府能怎么办?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他一个"播州侯"的名头。

反正大唐自己都快完蛋了,管不了那么多。

杨端死后,他的儿子杨牧南继承了父亲的位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世袭王朝的开始,别小看这个"继承",在中国古代,能够世代传承地方政权的家族少之又少。

为什么杨氏能做到?第一,地理优势。

播州四面环山,"飞鸟藤猿不能逾",想要攻打这里,必须付出巨大代价。

第二,民族政策,杨氏统治的不仅是汉人,还有大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采用怀柔政策,让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军事实力,播州军队战斗力极强,历代中央政府都不敢轻易招惹。

到了后周时期,杨保才正式获得播州刺史的官方认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央政府正式承认了杨氏在播州的统治地位。

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

新朝新气象,宋朝是否会容忍播州杨氏的存在?杨实,杨氏第三代统治者,做出了一个聪明的选择,他主动"献土"归附宋朝,但这个"献土"是假的。

宋朝拿到的只是名义上的主权,实际控制权依然在杨氏手中。

宋朝皇帝也不傻,他们知道真相,但宋朝选择了妥协,为什么?因为征服播州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与其花费巨资去打一场不一定赢的战争,不如让杨氏继续统治。

只要他们名义上承认宋朝即可,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现实主义。

——《贰》——

1033年,一件奇事发生了,杨充广,杨家将杨延昭的儿子,路过播州,播州杨氏族人热情接待,双方一番攀谈,竟然发现"同宗同源"。

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播州杨氏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联姻。

杨家将在北宋声名显赫,如果能攀上这层关系,播州杨氏的政治地位将大大提升,于是,杨昭收杨充广的儿子杨贵迁为养子。

从此,播州杨氏成了"杨家将的后人"。

这一招太高明了,谁敢动杨家将的后人?北宋朝廷对播州杨氏更加客气了,1235年,蒙古大军南下,宋朝危在旦夕,这时候,播州杨氏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杨价率领5000播州精兵,千里驰援四川,与蒙古军血战。

为什么播州杨氏要为宋朝卖命?第一,唇亡齿寒,如果宋朝灭亡,蒙古人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播州,第二,政治投资,在宋朝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可以获得更大的政治回报。

第三,军事考虑,播州军队需要在实战中锻炼,抗蒙战争是最好的练兵场。

杨价的选择是正确的,播州军在抗蒙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蒙古军队,这不仅提升了播州的军事声誉,也为日后与元朝的谈判增加了筹码。

1278年,南宋灭亡,杨邦宪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抵抗,还是投降元朝?

杨邦宪选择了投降,这个选择挽救了播州杨氏,元朝对投降的杨氏非常优待,不仅保留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还扩大了他们的管辖范围。

元朝时期,播州杨氏的领土达到了历史顶峰。

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遵义市全境、黔南州北部以及凯里市西北部,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这比许多欧洲国家都要大,更重要的是,元朝给了杨氏很大的自治权。

播州实际上成了"国中之国"。

杨氏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自己的货币,这是播州杨氏的黄金时代,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杨铿,播州杨氏第21代统治者,再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主动赴京朝贡,承认明朝的统治。

明朝初期,朱元璋忙于巩固统治,无暇西顾,对于主动投靠的播州杨氏,明朝选择了怀柔政策,不仅保留了杨氏的世袭地位,还给了他们更多的优待。

播州杨氏每三年只需进贡一次,不用缴纳赋税。

这样的条件,连明朝的正式行政区都享受不到,明朝前期,播州杨氏过得很舒服,他们发展经济,兴办教育,播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第一次有播州人考中进士,轰动全国。

播州有了自己的"机院",专门织造丝绸,有了自己的矿场,"递年煎银万千余两",播州杨氏成了西南地区最富有的土司。

——《叁》——

1571年,杨应龙继承播州宣慰使职位,这个人注定要成为播州杨氏的终结者,杨应龙的性格有严重缺陷,史书记载他"生性雄猜、阴狠嗜杀"。

在播州,杨应龙就是土皇帝,他可以随意杀人,包括自己的妻子。

他宠爱小妾田雌凤,杀死了正妻张氏,张氏的叔叔张时照愤而告发杨应龙,这就是播州内乱的开始,播州杨氏统治下有"五司七姓"。

五司是黄平、草塘、白泥、馀庆、重安五个安抚司。

七姓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个大姓豪族,这些人世代为杨氏效力,但也积累了大量不满,杨应龙杀妻的事件成了导火索。

1589年,何恩、宋世臣、张时照联合上奏朝廷,告发杨应龙谋反。

这份奏疏列举了杨应龙的24大罪状,包括:"私杀无辜、强占民女、私设关卡、截留税收"等等,明朝朝廷震惊了,一个土司竟然敢如此无法无天?

面对杨应龙的罪行,明朝内部出现了分歧,贵州官员主张立即征剿。

四川官员主张招抚妥协,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因为利益不同,贵州官员想要政绩,征剿播州可以立功,四川官员需要播州军队帮助防守边疆,不想失去这个盟友。

明神宗万历皇帝犹豫不决,1592年,杨应龙到重庆接受审问。

结果判决当斩,但可以用2万两白银赎罪,这时候,日本侵朝战争爆发,杨应龙主动请战,愿意带5000人参战,明朝释放了杨应龙,但没让他出兵。

这个决定是致命的,杨应龙从中看出了明朝的虚弱。

1595年,明朝再次审问杨应龙,这次的判决更严厉:革职,罚金4万两,次子杨可栋做人质,杨应龙表面上接受,暗地里却在准备反叛。

1596年,杨可栋死在重庆监狱,杨应龙彻底愤怒了。

他"拥兵驱千余僧,招魂而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杨应龙公开决裂了,1599年6月,杨应龙攻陷綦江县,这是播州军队第一次攻占明朝的正式州县。

万历皇帝震怒,下令彻底剿灭杨应龙。

这时候,朝鲜战争刚结束,明朝名将都回国了,刘綎、马孔英、吴广、童元镇、李应祥、陈璘,这些久经沙场的猛将齐聚西南。

杨应龙面对的不再是地方官军,而是明朝的精锐之师。

——《肆》——

24万大军的绝地围剿

1600年春,明朝的复仇开始了,李化龙被任命为川湖贵三省总督,手持尚方宝剑,明军分兵八路:四川四路:刘綎出綦江,马孔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

贵州三路:童元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

湖广一路:陈璘出偏桥,陈良玳出龙泉,每路3万人,总共24万大军,这是明朝对付一个土司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

杨应龙的策略是依托险要地形,逐步消耗明军。

娄山关是播州的门户,也是最后的屏障,如果娄山关失守,播州就无险可守了,刘綎率领的綦江路是主攻方向,刘綎外号"刘大刀",是明朝最能打的将军之一。

他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士气正盛。

播州军听到"刘大刀来了",往往不战而逃,3月29日,刘綎攻破娄山关,这一战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娄山关失守,意味着播州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4月16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屯,海龙屯是播州杨氏的老巢,也是最坚固的堡垒。

这里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铜柱关、铁柱关,控制东侧入口,第二道:飞虎关及三十六步天梯,利用悬崖峭壁,第三道: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拱卫山顶核心区。

海龙屯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

明军要想攻下海龙屯,必须付出巨大代价,5月18日,24万明军在海龙屯下会师,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攻城战,明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

火炮、火枪、火箭,轮番轰击,播州军则以滚木、礌石、弓弩反击。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冷热兵器对抗,海龙屯围城战持续了近20天,杨应龙的第一勇将杨珠被明军火炮击毙,播州军的士气开始动摇。

6月6日,明军发动总攻,经过激烈战斗,明军攻破海龙屯内城。

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他放火烧毁宫室,与两个爱妾一起自缢而死,725年的播州杨氏王朝就此终结,这一年,杨应龙49岁,他的儿子杨朝栋、弟弟杨兆龙被俘,后来在北京被处死。

1601年,明朝对播州实行"改土归流"。

播州一分为二:遵义军民府归四川,平越军民府归贵州,世袭的土司制度被废除,改由朝廷派遣流官治理,这标志着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重大胜利。

但代价也是巨大的,据李化龙的奏报,平播之役耗费军费200多万两白银。

这相当于明朝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播州方面,2万人战死,13万人投降,明军伤亡3-5万人,这场战争几乎掏空了明朝的国库。

有史学家认为,平播之役是明朝衰落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