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长空之下 抗战记忆永不褪色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8  浏览量:1

1937年8月20日清晨,日本敌机压境,武汉首次鸣响防空警报。

此后,一轮轮敌机空袭武汉,城市上空被硝烟和战火遮蔽,百姓生活在轰鸣声带来的不安与恐惧之中。

也正是在那片天空,一个又一个年轻的中国空军战士与日军展开殊死激战,谱写抗日战争空战史上的壮烈赞歌。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日军侵占我国华东大片土地。

此时,地处华中腹地,沟通东西南北的武汉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侵略者妄图迅速占领武汉,摧毁中国抗战意志。

1938年春,日军航空兵开始重点对武汉地区空军基地进行连续大规模空袭,企图摧毁其空中抵抗力量。

在1938年2月至5月期间,中国空军在苏联空军志愿队的配合下与日机多次空战,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分别为“二·一八空战”“四·二九空战”和“五·三一空战”。

尽管当时中国空军的飞机性能和数量远远落后于日本,但中国空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技术高超、敢打敢拼,连续主动出击,在三次空战中共击落敌机49架,并配合地面部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中苏空军联合对日空军“三战三捷”的辉煌战果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武汉空战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空中战役之一。

如今,武汉上空硝烟已散。武汉市江岸区,一条以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命名的小路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陈怀民于1916年12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36年从中央航校五期毕业后,开启了保家卫国的蓝天征程。全面抗战爆发后,陈怀民曾驾机参加过保卫华北、上海和南京的战斗,在战场中击落击伤多架敌机。

1938年4月29日,为庆祝日本天皇生日,日军大规模空袭武汉。当天下午,侵华日军海军航空兵佐世保航空队飞机飞抵武汉上空,陈怀民驾驶飞机与日军激战。

在遭到5架敌机围攻时,陈怀民的飞机被一串子弹击中,致使飞机油箱着火。危急时刻,陈怀民本可以选择跳伞求生,但他却放弃了生的希望,毅然决定驾机撞向敌机,与敌军同归于尽,成为世界空战史上与敌机对撞的第一人。牺牲时,陈怀民不满22岁。

为纪念捐躯报国的空军英雄陈怀民,1946年,武汉将这条原日租界的南小路命名为陈怀民路。

“我从小就听着叔父陈怀民的事迹长大。”陈怀民路上,陈怀民侄子陈德手里端着陈怀民的照片,说起陈怀民的英雄故事。

“作为陈怀民的后代,我希望用我的力量把陈怀民等抗战英雄的故事讲出来,特别是要讲给年轻的孩子们听,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他说。

为了让陈怀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1986年,陈德父亲陈天和将血染的抗战日记、刻字的瓷水壶、空军徽章镶嵌的项链、空军眼镜盒等陈怀民遗物赠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走在陈怀民路上,陈德身边不时聚集着往来市民,驻足倾听着陈怀民的故事。一位女士在听完陈德的讲述后,向他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了人潮中。

为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2004年8月施行的《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规定,每年10月25日进行全市人民防空警报试鸣。 每到这一天,防空警报响彻武汉上空,各相关单位纷纷开展防空防灾综合演练。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是国家最早确定的人民防空重点城市之一。此后,武汉城市防空袭斗争能力全面提升,武汉人防工程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地铁总体规划和建设中同步敷设城市防空防灾战备通信光缆的战略规划;

建成硚口金三角、武汉体育中心、汉阳邵牛湾、武昌健康路等一批公用人防工程;

国家人防防空防灾教育训练(武汉)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武汉高校利用人防工程开展科研教学,获得一系列成果。

……

80多年前的声声防空警报,承载着武汉人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如今,荒草萋萋已成绿树成荫,硝烟弥漫已变蓝天白云,悲壮的历史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

长空之下,武汉的抗战记忆永不褪色。

本文来自【贵州广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