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坐忘的方式修行,便是通过忘却形体与心智,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5  浏览量:1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思想星空中,老子的智慧如同一颗璀璨而神秘的恒星,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他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打开宇宙奥秘与人生真谛的金钥匙。

老子主张人们应以虚寂沉静的心境,去感知、面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仿佛置身于一场宏大而神秘的生命舞蹈之中。这种虚静并非消极的停滞,而是一种主动的澄明——如同古印度瑜伽修行者通过冥想进入的“三摩地”境界,或是禅宗强调的“明心见性”,皆是通过清空杂念,实现对本质的洞察。

在老子深邃的视野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皆遵循着内在的规律,宛如精密运转的齿轮,从诞生、成长、衰败直至死亡,再从死亡中孕育新生,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潮起潮落,这些自然现象都是规律的生动展现。

老子殷切希望人们能够洞察、认识这一规律,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他提出了“归根”“复命”的精妙概念。“归根”,即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那里是一片完全虚静的状态,是万物本性的栖息之所;“复命”,则是重返生命最初的宁静与纯粹。这种哲学理念在《庄子・大宗师》中亦有呼应,庄子笔下“坐忘”的修行方式,便是通过忘却形体与心智,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我们的心灵,本应如澄澈的湖水,虚明宁静,倒映着世间万物的本真模样。然而,在尘世的纷扰中,自私与贪欲如同层层迷雾,悄然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之窗。当心灵被遮蔽,我们观察事物时便如同盲人摸象,不得要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因冲动而任意胡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老子谆谆告诫我们,要竭尽全力让心灵的虚寂达到极致,让清静的生活状态恒久不变。

在万物纷繁复杂、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静下心来,细细考察其中循环往复的奇妙道理。眼前似锦的繁华、欲滴的绿叶,虽能令人陶醉,但终将在时光的洗礼下枯萎凋谢,各自返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归到那片宁静与虚无之中。这种回归,便是“清静”,便是“复归于本命”。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皆在流变之中,唯有把握变化的本质,才能实现真正的安身立命。

“复归于本命”,便是顺应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便是拥有了智慧的明灯。在尚未洞悉自然规律之前便轻举妄动,犹如在黑暗中盲目前行,往往会陷入困境,惹出乱子,甚至招致灾难。而那些真正认识自然规律的人,心胸如同广阔无垠的天空,无所不包。因为无所不包,所以能坦然公正地看待世间万物;因为坦然公正,所以思考问题能全面周到;因为处事周全,所以行为能够契合自然之道。当我们的行为符合自然,也就符合了“道”。

遵循“道”而行,便能长久安稳,一生远离危险与灾祸。这与现代生态学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人类若想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

让我们走进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片被茂密树林温柔环抱的宁静湖水边,坐落着一座小屋,屋内居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老夫妇,他们以打鱼为生,过着几乎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日子。

有一年秋天,一群优雅的天鹅,如同天空中飘落的洁白云朵,从遥远的北方飞来,降落在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此行是为了前往温暖的南方过冬。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不速之客,心中满是欢喜,赶忙拿出平日里喂鸡的饲料,还有刚从湖中打来的小鱼,精心地喂养这些美丽的生灵。

随着冬天的脚步悄然临近,寒风凛冽,雪花纷飞,这群天鹅竟然没有按照惯例继续南飞。老夫妇心疼这些天鹅,便将它们请进屋子里取暖,还不间断地喂食。就这样,老夫妇与天鹅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彼此相伴,感情愈发深厚。

然而,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终于有一年,老夫妇年事已高,离开了这座小岛。令人惋惜的是,天鹅们也从此消失了,但它们并非飞向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因失去了老夫妇的照料,饥饿而死。

这个简短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却如同警钟,发人深省。老夫妇出于善意的过度干预,打破了天鹅迁徙的自然规律,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深刻地告诉我们,不认识永恒的规律,强做妄为,终将迎来凶险的结局。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罗马帝国对北非生态的过度开发——为满足庞大帝国的粮食需求,当地人大量砍伐森林、开垦农田,最终导致撒哈拉沙漠的扩张,曾经的“罗马粮仓”沦为荒漠,这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历史教训。只有顺应自然,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不被欲望牵着鼻子做糊涂事,我们才能拥有开明的思想和真正的智慧。

在管理的领域中,这一智慧同样熠熠生辉。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时机,知道何时制定合适的规定,何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那么他便是一个明智的管理者。他会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带领公司稳健前行,远离危险与失败。以现代商业为例,诺基亚曾是手机行业的巨头,却因固守塞班系统,忽视智能手机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被苹果、三星超越;反之,若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或是违背客观规律行事,不仅会使公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更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管理公司,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亦是如此。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天道沉静无为的根本,将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探究清楚,自然而然地就能摆脱欲望的束缚。那一刻,我们的心灵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与愉悦。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无论面对何事,我们都能深入摸清事情的底细、背景、前途,看清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形状,理清来龙去脉。如此一来,我们便有能力将事情与自身融为一体,做到感同身受。当我们与事物达到这种高度的契合,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这种境界恰似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述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画家唯有融入自然,才能创作出传神之作。

回顾历史的长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吕布以其骁勇善战闻名于世。早年,他投身于并州刺史丁原麾下,深受丁原赏识。当时,董卓把持朝政,倒行逆施,恶行累累,引得众人义愤填膺,丁原便是坚决的反对者之一。董卓妄图除掉丁原,却因畏惧吕布的勇猛而迟迟不敢下手。于是,他略施小计,以利益诱惑吕布。意志不坚的吕布,竟然转而杀掉丁原,投奔了董卓。

董卓对吕布极为看重,还认其为义子。然而,司徒王允一心想要除掉董卓这一祸害,便拉拢吕布作为内应。吕布虽有顾虑,毕竟他与董卓已认定为父子,以子弑父,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王允巧言劝说:“将军姓吕,而太师姓董,本来就不是骨肉至亲,况且他要杀你的时候,难道就有父子的情分吗?”

吕布听后,内心动摇,最终下定决心,亲手杀掉了董卓。此后,吕布又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扬、张邈、刘备,却始终未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皆以失败告终。汉献帝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吕布,吕布兵败被缚。

在被押解去见曹操时,吕布大言不惭地说:“从今而后,天下可以安定了。”

曹操疑惑不解,问道:“何出此言呢?”

吕布自信满满地回答:“明公所忧患的不过是我吕布罢了,现在我吕布已经归服了。如果我带骑兵,明公带步兵,平定天下岂非易事?”

吕布又向刘备投去求助的目光,说道:“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难道就不能替我说句话吗?”

曹操笑着调侃:“缚虎不得不急啊。”

随即命人给吕布松绑,意欲释放他。关键时刻,刘备赶紧劝阻曹操:“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

刘备的这句话一针见血,提醒曹操吕布反复无常,曾杀害自己的主公。曹操深以为然,最终缢杀了吕布。

吕布一生,为了利益反复无常,违背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守,他顺应天下大势辅佐刘备,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却以忠诚与智慧名垂青史。

再看历史上的吴和东晋,皆建都于金陵。当年的金陵,繁华昌盛,宛如人间仙境,皇族豪门云集,宫殿屋宇华美至极。然而,时光流转,到了唐朝,昔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皇族豪门不见踪影,辉煌宫殿与华美屋宇也已荒芜,只剩下长满花草、人迹罕至的小径。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对这种兴衰轮回的诗意写照。一个个王朝,从无到有,从弱小走向鼎盛,再从繁华走向衰亡,最终复归寂灭,这便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类的生命、王朝的兴衰,都被这一规律支配着,循环往复,最终都走向了“无”,也就是死亡。正如老子所说:“复命曰常”,回归到本来的状态才是常理;“知常曰明”,知晓了常理,才叫做明白通达。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为何能如此精准地预测未来?正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常理,存在着规律。也正因如此,预测未来才成为可能。反之,“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了解常理,随意妄为,必然会引发危险。现代考古学发现的庞贝古城,因火山爆发瞬间覆灭,其悲剧不仅源于自然灾难,更源于人类对地质活动规律的无知。

老子的智慧,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遵循规律,保持虚静之心,在人生的旅途中,避开暗礁,驶向成功与幸福的彼岸。从量子物理揭示的“不确定性原理”到经济学中的“市场周期理论”,现代科学不断印证着老子思想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