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那个吵死人的张晓英,凭啥能成“钉子户”?

发布时间:2025-08-10 03:27  浏览量:1

一、台上那位“大红大绿”:想不注意她都难!

河南卫视《梨园春》你看过吧?每次节目着播着,锣鼓点儿一停,聚光灯“唰”地打过去——得,张晓英来了!

那打扮,真叫一个“喜庆”:红配绿的大褂子,脸蛋儿抹得跟猴屁股似的,嘴咧得老大,手里那块手绢甩得能抽风。

张嘴一嗓子:“哎——乡亲们哪!”嚯,那声音又尖又亮,带着一股子浓浓的土味儿,感觉能把电视机屏幕都震裂了!活脱脱就是从老戏里蹦出来的媒婆,被电视台的灯光一照,放大了十倍!

这时候你看观众席,有人皱眉捂耳朵,有人赶紧调小音量,还有人立马掏出手机发朋友圈:“救命!她又来了!”

二、她咋上位的?草根逆袭有门道!

肯定有人要问:这么个“显眼包”,凭啥能在《梨园春》这大舞台上站稳脚跟?光靠吵吵可不行,人家还真有点“硬货”:

人家是“科班”丑角! 别小看她,张晓英可不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人家打小就在戏班子里混,学的就是豫剧丑角(就是专门演媒婆、丑婆子那种)。那些夸张的表情、扭捏的动作、高亢的唱腔,都是传统豫剧丑角的基本功。说白了,她的“咋呼劲儿”,是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丑角表演,给加了个“超级加倍”!更别说人家2006年还拿过《梨园春》年度总冠军呢,这可是官方认证的“实力”(虽然很多人不服)。《梨园春》就好这口“土味儿”! 《梨园春》这节目,主打的就是一个“接地气”,目标观众就是咱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河南和周边地区的大爷大妈。要的就是热闹、喜庆、能带动气氛。张晓英这一套——嗓门大、动作夸张、浑身透着乡土气——简直就是为这节目量身定做的!节目组看中的,就是她能瞬间把场子炒热的本事。黑红也是红,能拉收视就是宝! 实话实说,张晓英的表演,不管你是爱是恨,效果那是杠杠的——太刺激了!太有记忆点了! 节目组发现一个规律:有她出场的时候,收视率那小箭头儿,噌噌往上涨!网上讨论度也贼高。骂她的人多?没关系,有讨论就有热度啊!她简直成了节目的“流量密码”。

三、观众遭老罪了:换台还是静音?

“每次看《梨园春》,最怕的就是张晓英出来!太煎熬了!”这话可不是一个人说的。为啥煎熬?

太!过!了! 她那嗓门,尖得能扎透耳膜;那表情,挤眉弄眼恨不得把五官拧成麻花;动作幅度大得,感觉下一秒就要从台上蹦下来!感觉她不是在搞笑,是拿个大喇叭在你耳边喊:“快笑!快笑!”喜欢传统戏曲那种含蓄、韵味儿的老观众,看她这么演,感觉就像好好的水墨画被泼了一桶荧光漆——心疼啊!尬得脚趾抠地! 她特别喜欢跑下台,逮着观众就问,硬要互动,搞得现场气氛贼尴尬。观众配合吧,显得假;不配合吧,又冷场。感觉看个戏,莫名其妙被拉去参加了一场闹哄哄的街头促销。“本来想安安静静听个戏,结果搞得像被迫营业!她一出来,我宁愿去厨房刷碗,连广告都比她顺眼!”

四、网友吐槽火力全开:杀伤力拉满!

网上骂她的,那才叫一个精彩纷呈,句句扎心:

“戏曲界的广场舞大喇叭!她一开嗓,方圆十里的狗都得跟着叫!”“啥玩意儿?传统艺术让她整得跟‘转基因灾难片’似的!”“我家狗听见她声音,夹着尾巴就往阳台跑,嫌吵!”“那打扮,红配绿赛狗屁,艳俗得吓人!像年画里那个纸人儿成精了,还通了电!跟戏曲舞台的气质半毛钱不搭!”
这些吐槽够狠吧?核心就一点:大家觉得她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给整得太俗、太low、太没品了!好好的国粹,快被她整成乡村大舞台了!

五、为啥不换掉她?收视率!

骂归骂,为啥《梨园春》死活不换人?答案简单又残酷:收视率!

节目组门儿清:现在人都爱看短平快、刺激的东西。张晓英这套——简单粗暴、热闹、不用动脑子就能乐——那就是一剂“收视率猛药”!数据不会骗人,有她那段儿,收视率就是能往上窜一截。对于一个老牌戏曲节目来说,生存下去、有人看、有话题,比追求什么“艺术高度”现实多了。十个老戏迷的掌声,可能顶不上收视率小数点后头蹦一个数。 这就是现实!

六、她就是个活靶子:传统艺术在挣扎

说到底,张晓英能一直在台上蹦跶,反映的是《梨园春》(甚至整个传统戏曲)的尴尬:想端着艺术的架子,又放不下收视率的饭碗。

所以,每次张晓英甩着手绢、亮着大嗓门登场,台下和电视机前都是一片“冰火两重天”:有人使劲拍巴掌,有人恨不得砸了遥控器。

她就像节目组在“坚持艺术”和“讨好市场”之间来回拉扯后,最终向“流量”低头的一个标志。传统戏曲讲究的含蓄、意境、韵味悠长…在她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和尖叫声里,被冲得七零八落,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眼球刺激”。 你说这是传统艺术为了活下去的“接地气”?还是被市场大潮卷跑偏了的“迷失”?谁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