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打正面太呆板,俄军动真格了,乌克兰暴露“致命弱点”,泽连斯基嗅到危险信号,美俄总统将会面?
发布时间:2025-08-10 09:00 浏览量:1
据环球网报道,8月6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白宫所称8月8日“最后通牒”期限将至。
顿巴斯平原的硝烟里,俄军正悄然改写战争的方程式。过去一年多,红军城外的拉锯战像一部重复播放的残酷电影——俄军坦克集群在开阔地集结,乌军“弹簧刀”无人机便如秃鹫般俯冲;每天3万发炮弹倾泻而下,却难撼乌军五道纵深防御体系。2024年11月,中央军区某摩步旅一仗损失47辆坦克,相当于全旅编制的三分之二。
转折发生在2025年7月。红军城火车站的爆炸声撕开了僵局,“短号”反坦克导弹精准命中调度中心,混凝土爆破车封堵铁路隧道。这个承担顿巴斯前线70%物资转运的枢纽瘫痪后,连锁反应迅速显现。乌军第68猎兵旅的12辆“布雷德利”战车因燃油耗尽,成了“柳叶刀”无人机的活靶子,一天之内8辆化为废铁。
俄乌前线士兵(资料图)
俄军终于跳出了正面强攻的泥潭。他们发现,与其在碉堡群前徒增伤亡,不如斩断对手的“输血管”。哈尔科夫州洛佐瓦市的火光印证了这一思路,35架“天竺葵-3”导弹和1架“闪电”无人机精准打击后勤枢纽,这里的铁路直通红军城后方的斯拉维扬斯克补给中心。
战场逻辑正在重构。乌军每日2000辆卡车的运输量骤减到300辆,前线士兵抱怨“子弹比伏特加还稀缺”。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的红军城守军坦言,防御正在瓦解,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俄军的战术革新不止于此。侦察无人机锁定目标后,“天竺葵3”和“柳叶刀”接踵而至,整个打击流程压缩到15分钟,比乌军2小时的反应周期快了8倍。更狠的是二次打击,救援人员刚赶到被毁站点,新一轮攻击就已落下,修复能力被严重削弱。
一列伪装成乌军补给车的装甲列车,沿控制的铁路线直插乌军防线后方,整营兵力突然出现在对手腹地。这种“铁路斩首”加“敌后穿插”的组合拳,让乌军防线摇摇欲坠。
乌军的困境在数字中愈发清晰。志愿者玛丽亚·柏林斯卡娅披露,乌军每天阵亡300人、负伤750人、逃跑500人,算下来一天就少1550人。每月能动员2万人,却要净减员2.65万人,按这速度,70多万总兵力撑不了两年。
8月上旬,红军城方向370名乌军士兵投降,创下单月最高纪录。西方雇佣兵的日子更糟,波兰志愿营在火车站废墟等“标枪”导弹,等来的却是“伊斯坎德尔”导弹,举起白旗时才发现,俄军喷火坦克已到街角。
无人机(资料图)
俄军的调整不是偶然。过去三年,他们在巴赫穆特式的消耗战里付出数万人伤亡,瓦格纳集团的惨烈代价让后续部队心有余悸。如今无人机战术成熟了,“柳叶刀3M”这类低成本装备替代昂贵导弹,“天竺葵3”航程达1000公里,载弹量40公斤,被乌军叫做“伊朗小摩托”,却成了撕开防线的利器。
乌克兰的铁路系统成了致命短板。这套苏联时期的老旧设施本就缺配件,西方制裁更是雪上加霜。俄军盯上了这个软肋,系统性打击哈尔科夫、第聂伯罗等关键节点,第聂伯罗市郊的货运列车车头被毁后,一条补给线彻底中断。
乌军也在反击。8月5日夜间,无人机袭击罗斯托夫州塔特辛斯卡亚火车站,燃料列车燃起大火,救援人员被火势逼退。新库比雪夫斯克炼油厂遭袭后停产,这座年产830万吨的工厂设备严重受损。但相比之下,乌军的打击力度和效果都稍逊一筹。
战线变化印证着战术的成败。红军城以北的罗金西克方向,俄军主攻部队已出现在东郊,争夺矿山高地。拿下这里,红军城就只剩一条补给线。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方向,俄军在克莱班水库以南形成包围圈,滑翔炸弹持续空袭,准备与恰索夫亚尔方向的部队夹击。
库皮扬斯克、谢韦尔斯克、红利曼这些两年没动过的点位,乌军防线也开始松动。库皮扬斯克的俄军没搞钳形攻势,直接从北部攻入市区;谢韦尔斯克的俄军前锋推进到只剩600米,还控制了北部一半森林面积。
俄军总参谋部信心十足,认为顿涅茨克乌军战线会在两三个月内崩溃。他们正组建10个野战师,现已完成2个,计划明年投往前线。按这架势,有人猜测俄军可能第二次进攻基辅。
北约没闲着。荷兰批了5亿美元援助包,挪威、丹麦、瑞典合资的另一个5亿包里有“爱国者”和“霍克”防空系统。但这些援助能否赶上乌军消耗的速度,还是未知数。
泽连斯基显然嗅到了危险。他刚结束哈尔科夫前线视察,俄军无人机就对洛佐瓦市铁路枢纽发动最大规模袭击,造成1死6伤,包括两名儿童,城市部分区域断电。乌军空军称拦截29架,但剩下的还是精准命中目标。
普京(资料图)
普京会见美国中东问题特使时,白宫的“最后通牒”已近在眼前。俄罗斯分析人士说得直白,战场上的战果才是谈判桌上的硬通货。俄军现在每月增兵9000人,7月无人机使用量达6000多架次,是去年同期的14倍。
这场战争的核心已变成后勤博弈。俄军在每个据点建无人机控制站,密集监控乌军运输线,逼得守军不战而退。乌军想靠卡车弥补铁路瘫痪,却在公路上成了活靶子。
当战争从蛮力对抗转向精准绞杀,乌克兰的后勤软肋被无限放大。泽连斯基面对的不仅是前线的溃退,更是整个供应链的崩塌。而普京手握战术转型的筹码,是否会在谈判桌前让步,恐怕还要看顿巴斯平原上的硝烟何时散去。美俄总统的会面,或许将在这样的战场态势下,迎来意想不到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