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照亮苦难征程的永恒火炬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4 浏览量:1
一个日本教授曾对金一南说:“1949年你们的毛主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时我们日本一个相信的都没有。看看你们的那个糟糕透顶的历史…”
当金一南耗时十五年、查阅五百多本史料完成《苦难辉煌》时,他用铁一般的事实回应了这个质疑。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名党员起步,在围剿中濒临绝境,却最终扭转乾坤——不是靠武器或资源,而是靠一批人用生命点亮的信仰之火。
衣衫褴褛的红军师长胡天桃被俘时,上身穿着三件补丁单衣,下身两条破裤,脚踩不同色的草鞋。面对威逼利诱,他只回答一个“不!”字。敌人无法理解:是什么支撑这个看似乞丐的人如此不屈?
答案就在他破烂衣衫下跳动的心脏里燃烧的信仰。
当红十军团全军覆没,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他眼前浮现的不是死亡的阴影,而是信仰铸就的新中国图景:“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在生死抉择面前,信仰的重量超越了生命本身。
红六军军长段德昌被错误处决前,唯一的要求是“节省子弹打敌人”,坦然走向刑场;寻淮洲14岁参军,22岁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在敌人诱惑面前宁死不降。
这些衣衫褴褛的革命者,用血肉之躯在黑暗中竖起信仰的界碑。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活到胜利的那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奖,肩膀上没有佩戴军衔,胸前没有挂满勋章”,但金一南指出:革命胜利的果实,正是这些早早倒下的先烈播下的种子。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濒临崩溃时,朱德站在天心圩的土坡上发出雷霆之声:“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年,我们一定迎来我们的1917年!”台下官兵回忆,虽不懂俄国革命史,却从朱德火焰般的信仰中获得了力量。这支800人的残部,最终成长为横扫千军的百万雄师。
历史从不缺乏苦难,缺的是穿透苦难的历史自觉。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带着千余人的队伍转向井冈山;周恩来年少时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熔铸一体。
中共一大十三名代表中,有人血洒疆场,有人迷途知返,有人沦为叛徒。最终抵达革命终点的只有毛泽东与董必武。正是这种大浪淘沙般的淬炼,使信仰从个人坚守汇聚成改变民族命运的洪流。
金一南在书中深刻剖析了信仰的本质——它绝非功利的选择,而是在看不到希望时依然坚守的“荷塘效应”:
荷塘叶子第一天一片,第二天两片,到第25天仅覆盖1/32池塘。而最后五天却铺满全塘。多少人因等不到“满塘荷香”而放弃?真正的信仰是坚守、执着、磨砺,与艰苦相伴、与毅力为伍1
这种信仰在当下更显珍贵。金一南痛陈:“耽于歌舞升平,不能居安思危,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危险。”他疾呼新时代军人必须重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正如他在分析军队战斗力时强调的第四要素:除了人、武器、地形,精神才是弱小军队逆袭的核心。
今天重读胡天桃们的故事,我们触摸的不只是历史,更是破解当下困境的精神密码。一位乡镇干部在修路受阻几近放弃时,正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画面让他重燃斗志:“相比他们面对的生与死,我的困难算什么?”当道路贯通时,他真切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群众,脚下就有力量”。
金一南说得透彻:“每个军人内心都要有一支燃烧的火炬,一个强大的民族背后必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强大的军队背后必须有一批赤胆忠心的军人。”
这火炬就是信仰——它让衣衫褴褛的胡天桃在刺刀前挺直脊梁;让朱德在溃败中看到未来;让今天的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依然能清晰听到自己内心的脉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的呐喊穿透八十年时空,至今仍在神州大地回荡。当我们在金一南的文字里触摸到胡天桃单衣上的补丁、听到朱德在天心圩的誓言、看到方志敏狱中描绘的可爱中国,就会懂得——
任何武器都击不垮精神的磐石,任何苦难都磨不灭信仰的光芒。
这束光曾刺破旧中国的沉沉黑夜,也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漫长征途。因为那些衣衫褴褛的播火者早已证明:当无数人将信仰熔铸进血脉时,再微弱的星火,终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