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合肥以金融杠杆撬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发布时间:2025-08-11 09:04 浏览量:1
8月初的合肥金融市场,两声清脆的“创新发令枪”接连响起——全国首单聚焦未来产业的ABS与利率再创全国最低的“保理+担保”ABS,在24小时内相继落地。这两项由合肥地方金融控股平台——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泰控股”)开展的金融创新实践,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构建了“专利变资本”的融资纽带,打通产业链“现金流活脉”的隧道,为合肥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加速度”。
“知产”证券化:
让金融创新成为科创发展“硬通货”
8月8日,合肥高新区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未来产业)成功发行,这是全国首单“园区企业、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未来产业”ABS。这项由合肥高新区主导,兴泰控股旗下的合肥兴泰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泰科贷”)牵头,兴泰担保提供信用增信,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的创新实践,首期1.5亿元资金已全额投放至19家企业。
对于轻资产、高风险、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是其最核心的“无形资产”,更是发展路上的“硬通货”。本次“知产”ABS的落地绝非偶然,而是合肥在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布局中,构建“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的必然成果。
此次入池的19家企业,手握131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7项),知识产权评估总价值突破4亿元,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合肥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赛道,其中1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堪称区域创新活力的典型代表。
破解“有技术无抵押、有专利融资难”的共性困境,关键在模式创新。该项目创新性借鉴上海等地“专利集群质押”经验,依托兴泰科贷成熟的“兴知贷”产品体系,通过筛选优质企业、整合分散专利资源,创新采用“信用+知识产权质押”双维度增信模式,将原本难以直接估值融资的无形资产,转化为可在资本市场流通的标准化ABS产品,让“沉睡的专利”真正变成“流动的资本”。
“知识产权证券化正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金融杠杆。”兴泰科贷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不仅为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迭代注入资金“活水”,更通过市场化估值体系反向激励企业强化专利布局。
数据印证着金融杠杆的撬动效应。2024年,兴泰科贷已为合肥9家“三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企业注入超5300万元信贷,直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速50%以上。在合肥高新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接连突破10亿元、15亿元大关,为地方金融创新生态写下生动注脚。
保理ABS再破纪录:
为产业链“毛细血管”通经活络
就在“知产”ABS落地前一日,兴泰系另一重磅项目传来捷报——“华安-兴泰保理产业链中小企业第2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兴泰保理二期ABS”)完成簿记,以2.05%的优先级利率刷新全国同期限保理融资ABS历史最低利率,较首期再降0.03个百分点。这一看似细微的数字变化背后,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实质性下降。
这项由兴泰保理作为原始权益人、兴泰担保提供增信的创新产品,储架规模15亿元,本期发行6亿元。其核心逻辑清晰而有力:收购中小企业持有的县区国企应收账款形成底层资产,依托兴泰担保AAA主体信用增信,直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2%。在合肥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的进程中,这一模式堪称疏通产业链资金堵点的“金钥匙”。
从城市发展维度看,二期ABS的升级更具深意:发行规模较首期增长30%,中小企业占比近95%,覆盖范围从电力、热力等民生刚需领域,延伸至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辐射建筑业等就业密集领域。合肥正通过金融工具,将县区国企的支付信用转化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凭证,让产业链“毛细血管”在全市范围内循环畅通。
近年来,兴泰控股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聚焦合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科技金融、产业金融作为核心战略牵引,充分发挥多元金融资源优势,构建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2022年以来为超36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500亿元,招引项目114个、签约投资规模近750亿元,为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引擎”。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黄紫燕 通讯员 叶文丹·
- 上一篇:“劳模叙事+沉浸体验”燃动戈壁
- 下一篇:重庆酉阳有一个天然“凉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