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 向“质”跃升——今年上半年我市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4 浏览量:1
向“新”发力 向“质”跃升
——今年上半年我市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夏末秋初的长治。项目建设,热潮奔涌。
钢筋铁骨的重大项目矩阵,筑牢经济跃升的坚实底座;追“新”逐“绿”的产业赛道竞速,澎湃产业转型的核心动能;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生态,跑出项目落地的长治速度。
今年以来,我市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坚持用好经济工作七个方面主抓手,兼顾项目体量、质量,统筹投资结构、效益,大抓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大抓产业转型,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向“新”发力、向“质”跃升。
增量提速 积蓄“稳”的根基
开工!竣工!投产!
时过年中,我市一批重大项目再次按下提速增效“快进键”。
潞州区,山西霍家工业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聚偏氟乙烯技术改造项目已全面完工。项目在原年产10万吨聚氯乙烯的基础上,将传统PVC树脂升级至新能源领域树脂,投运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
平顺县,山西神话科技航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研产5000吨超轻高强航天新材料项目五号厂房钢结构安装已完成60%。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
沁源县,山西鼎晟达新能源有限公司1条动力电池芯生产线、2条 PACK 锂电池组装生产线,每天可产出30万颗锂电池。
钢筋水泥浇筑的“实物量”,塔吊林立刻下的“进度条”,见证我市项目建设成效。
投资引擎拉动,看总量——
今年以来,在十大重点产业链基础上,我市围绕确立打造的1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培育矩阵,聚焦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与装备制造、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光电LED、现代医药、信创、食品、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全市新兴产业搭台“建群”。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5.6亿元,其中,项目投资完成386.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3%;省重点工程投资完成率67.8%;招商签约项目551个、金额1387.9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实物工程量对投资增长的拉动效应尤为突出,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7.1%,成为驱动投资上扬的关键力量。
做强项目矩阵,看体量——
潞州区总投资39亿元的吾悦广场项目,武乡县总投资10亿元的压缩天然气收集调压站及附属管道工程项目,长治经开区总投资5亿元的北飞无人机项目和高科华杰LED显示屏扩产项目,以大体量带动产业提质,平顺县电商小镇等项目,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构建多元产业脉络。
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全市上下聚焦重大项目,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全市确定的“3131”项目盘子中,777个省市重点工程全线推进,18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逐步落地。上半年,全市新入库项目830个,同比增长17.2%,完成投资184.7亿元,同比增长21.2%。截至目前,全市亿元以上项目达295个,本年度完成投资253.7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4.4%。10亿元以上项目39个,完成投资76.2亿元。百亿级现代煤化工、LED光电等八大产业集群加速从蓝图走向车间。
建设热潮奔涌,看速度——
襄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5万千瓦光伏项目以日均200余根的速度植入绿色光伏根基;长治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实施“分段验收+夜间作业”并行机制,为项目加速投产进行最后冲刺;潞城区3GWh全钒液流储能产业项目从开工到生产用时不到两个月,项目投产当月实现“开机即满产”。开工作战图遍布全市项目工地,项目拉练现场到处都是“即建即产”的场景。
上半年,全市8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中,44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41个新建项目开工29个。57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中,222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355个新建项目开工188个。
项目为王,发展争先。透过三项“硬指标”看长治项目建设,我市项目建设呈现出提标、提速、提质、提效良好态势,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追“新”逐“绿” 释放“进”的动能
“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作出明确指引。
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路径,产业项目是核心关键,长治如何挖掘潜力、把握机遇?
能源,是我市发展的基础优势。
在“一块煤”里找项目。襄垣县潞安化工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点“煤”成“油”的神奇魔法正在上演。黑色的煤炭穿过数千米的各类管道和反应器,变身为CTL全合成基础油、费托烯烃、液体石蜡等新型原材料。
“煤”的链条继续向下延伸。
三公里外,潞安生产线产生的灰黑色粉煤灰正运往山西坤源化工新建的厂房。这些曾被视作环保包袱的废料,在坤源化工10万吨/年聚合氯化铝项目湿法工艺催化下,蜕变为处理工业废水的净化剂,身价暴涨20倍。“吃下潞安32万吨固废,吐出3.5亿元产值。”山西坤源化工企业负责人张晟炜介绍,这条“煤-废-净水剂”循环链每年可消纳固废超10万吨。
“一块煤”的蜕变历程,映射出我市能源价值链的延伸深度。绿色低碳项目引领,
促进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我市能源优势正被赋予全新内涵。
制造业,是我市发展重要底盘。
7月以来,长子县山西中研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高性能软磁材料项目一期第2条生产线——软磁合金磁粉芯生产线已进入设备调试及试生产阶段。
生产线上,型号为ZS400060的蓝色磁环凭借金属磁粉芯“节能高效不发热”的独有特性,可使变频空调能耗直降50%。“目前该产品主要配套美的空调,已占据全国两成的市场份额。”企业生产经理刘国防介绍。
50%的降耗效果,背后是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突破。新质力量导入,制造业底盘正被注入高端化基因。
透过能源转型与制造升级两大重要领域看我市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成效,其深层逻辑日益清晰——链条咬合,技术穿透。
今年以来,面对传统产业增长动能减弱,新兴产业赛道竞速双重挑战,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以高质量项目引领建设具有长治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底色更足。
动能稳步转换——全国首个煤矿液冷储能项目在上党区试运行;长治高新区绿电园区直供项目通过光储充运营,构建“绿电供给+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电力市场交易”的新型能源资产运营新模式;沁源县焦炉煤气制LNG 8万吨/年项目延伸“焦-化-氢能源”产业链条,构建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我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全市制造业、非煤工业增速在压力中实现扭负为正、持续提升,上半年增速分别达到3.3%、2.4%。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1%,新能源产业增长11.4%,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活力加速集聚——襄垣县互通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日产300辆搭载北斗双模定位芯片的共享电单车;沁县智能小家电生产基地项目智能产品远销海内外,大大提升区域先进制造能级;屯留区北京脑智星耀脑机接口产业基地项目将推动我市装备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与前沿脑机接口技术融合……聚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我市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项目加速落地,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5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
释能提效建项目,延链补链兴产业,更高、更新的产业集群在长治拔节生长,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步伐愈加稳健。
高效服务,营造“优”的生态
上午签土地出让合同,下午就拿到企业土地使用权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在屯留经开区,“地证同交”新模式让桓鼎固废高值化低碳利用产业园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针对出让土地,将土地规划、能耗评估、基础设施配套等项审批要件前置,屯留经开区提升土地出让效率,实现“地等项目”“地配优企”。
6月份入驻园区,当月即投入运营,达成1000万元销售额。
在襄垣经开区,闲置厂房“腾笼换鸟”无缝衔接,让山西卡仕途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省去建厂的时间成本,加快投产速度。
通过地毯式摸排,襄垣经开区建立闲置厂房动态数据库,推动卡仕途数控机床等9个项目“零地入驻”。
服务保障“齿轮”紧咬项目主轴,发展引擎才能全速轰鸣。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高位推动解难题——
深入开展“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主要领导深入项目现场一线办公,围绕项目签约落地和推进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攻,一个瓶颈一个瓶颈地破。对 777 个省市重点项目实行 “五个一” 精准调度机制,将跟踪督办、要素协调、全流程服务贯穿项目建设始终,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
改革赋能加速度——
持续深化 “承诺制 + 标准地 + 全代办” 改革,为企业提供从签约落地到竣工投产的“一条龙”全程代办服务,推进审批全链条优化、监管全过程公正、服务全周期升级,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前行,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政策“工具”稳托举——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重点支持方向,为162个项目争取各类资金38.5亿元。精准对接中小企业发展诉求,2025年统筹下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99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核心领域。强化普惠型融资担保服务,建立银担合作关系,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共与23家银行签订《银担业务合作协议》《批量化担保业务合作协议》。
随着项目建设的热浪持续升腾,我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项目攻坚发力2025“下半场”,以转型升级决胜发展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