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诸相》:从本真出发 品兰花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6  浏览量:2

你可知道,天然香草的香精竟提取自一种兰花?这种兰花还曾被认为有催情功效?你可知道,兰花曾在科幻小说的温室与丛林中化身“杀手”,制造出无数杀戮?又可知道,它曾拍出上千万元的天价,在大萧条时期撑起了一整个产业?

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片段,难道真的互不相干吗?

喜爱花朵已内化为人类情感

作为一名植物学研究者,我很喜欢这类植物文化史著作的写法,即把科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兰花诸相》一书的作者恩德斯比在导言中明确写道:“本书的核心,是我们从科学上了解兰花的历史。”因此,读者可以利用这类著作中讲述的科学知识,对植物建立起一种客观的认识,再在这个超然的基础之上,去审视千百年来人们施加在植物之上的那些文化意象,从而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它们的精妙和幽默,也能体会其中的沉重和荒谬。

以樱花为例。从科学上来说,它们不过就是蔷薇科李属的一群温带植物,出于繁衍后代的需要,在春天的时候开出灿烂的花朵,借此吸引昆虫传粉,然后结出种子。正巧,人类是一种很容易被美丽的花朵所吸引的动物。演化心理学界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祖先曾经以果实为食,而花朵可以昭示果实的出现。如果一个古猿人可以掌握分辨花朵的能力,而且能够记住开花植物所在的位置,那么等到这种植物结果的时候,它就可以比其他的古猿人更早地找到果实并食用。因此,演化会青睐人类祖先对花朵感兴趣的能力,久而久之,对花朵的喜爱就内化为人类的一种情感。

演化心理学界的这一理论,为人类普遍喜欢花朵又多又浓的花卉提供了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样一种超然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你会发现争论樱花的产地在哪里,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庸人自扰。历史研究表明,栽培樱花和赏樱文化都起源于日本。很多人因为历史文化等因素而怀疑这个客观事实,要么将樱花的审美价值一并推翻,要么以结果倒推证据,试图论证樱花原产于中国,后来才传到日本。我觉得这就是文化施加的魔咒,它让人迷失在花卉附带的外部意象中,丧失了从本真的内心出发感受花卉之美的能力。

中西方对兰花的意象理解不同

兰花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兰花诸相》在开篇的导言中就指出,在全世界2万多种兰花中,只有少数生活在地上的兰花(所谓“地生兰”)会在地下长出一对块根。“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人发动的对全世界的殖民战争,以及对异域珍稀兰花的疯狂搜集,又让兰花成为令人畏惧的热带丛林以及发生在丛林内外的杀戮象征,于是兰花又与死亡的意象挂钩。假如兰花像人一样有意识的话,它大概会觉得这一切都太荒唐了——我只不过是一株小小的草本植物,老老实实地过我的日子,应付大自然的胁迫,天晓得怎么就会被人类附加千奇百怪的联想,有的甚至还成了刻板印象。

正如英国人类学家杰克·古迪在《鲜花人类学》中所指出的,中国古代的花卉文化是由士大夫阶层主导的。这些士人从儒家思想出发,不喜欢樱花、桃花这类花朵又多又浓的花卉,认为它们俗艳而轻佻,象征着奢靡和堕落。士大夫们喜欢的花卉,则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为代表。它们都不以花又多又浓取胜,而是靠一种克制、坚忍的气质和风骨来博得士人的青睐。

兰花的生存受到人类活动威胁

当然,我并不想一味批评中西方的植物文化。我只是认为,我们对于植物的认识,可以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受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所遮蔽,戴着文化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植物;第二重境界,是知道这些文化油彩都是人类强加给植物的涂饰,于是学会从科学的客观角度去看待植物;第三重境界,则是需要明白无论科学知识还是植物文化,都是人类的智慧,都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

不过,正如本书最后一章所述,兰花的生存在今天已经普遍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威胁,极易陷入濒危境地。这种局面,在西方国家如此,在中国亦是如此。假如兰花灭绝了,那么人类创造出来的种种兰花文化,也便都成了空中楼阁。这正如野生老虎在中国的广大地区绝迹之后,那些有关老虎的文化也都变得干瘪空洞、无所凭依一样。因此,理性认知终究比感性认知更根本、更关键。只有凭借科学知识指导我们开展兰花的保护和拯救工作,兰花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演绎出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