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哀牢山发现西南地区“最大天牛”?专家致歉并感谢网友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3 浏览量:1
近日,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自己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50米海拔高度发现了“威氏王天牛”。红星新闻对此进行报道后,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该昆虫学名不叫“天牛”,而是“三栉牛”。
对此,赵力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最新表示,此前说法确实有误,向大家表示歉意。
赵力发现的哀牢山天牛实为三栉牛 受访者供图
此前报道:
8月3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昆虫学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处获悉,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450米高处,首次发现中国西南地区已知的最大天牛——威氏王天牛。
赵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威氏王天牛的时间为7月29日,发现地距离发现冥界之花水晶兰的地方约200米,与水晶兰处于同一海拔高度。威氏王天牛过去的分布记录是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森林,但这次的发现达到了2450米,比过去的海拔高度整整高了1000米。是目前世界上关于威氏王天牛的最高分布海拔记录。
据赵力介绍,威氏王天牛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牛,尤其在云南等地的森林生态中堪称代表性巨型天牛。它是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的一种大型天牛,属于王天牛属,是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代表性大型天牛之一。
在网友提出质疑后,赵力表示,“威氏王天牛”正式的中文名称叫威氏王三栉牛,属于三栉牛科,我国境内分布有5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科;而常见的天牛属于天牛科,全球超2万种,中国约有2000余种。因其外观和天牛相似,有网友也叫它“云南王天牛”。
赵力对此前接受采访时将“威氏王三栉牛”认定为“威氏王天牛”的说法给读者造成困扰表示歉意,同时感谢网友的质疑精神和对科普的较真。
“这个栉有梳子的意思,用在这里是指触角末端三节的形状像梳子。”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教授门秋雷博士说,威氏王三栉牛(Autocrates vitalisi)在国内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和重庆,就此物种而言,与天牛科物种最大的区别也是触角末三节的栉状特征。
三栉牛科隶属鞘翅目拟步甲总科,因其触角和上颚形态接近天牛,常常被误认为是天牛。三栉牛因其体型巨大、雄虫拥有夸张的大颚和前胸背板刺突而备受关注,是知名的观赏甲虫。
三栉牛科中文名中带了一个“牛”字,而且与天牛太过于相像,使得人们第一感觉它应该和天牛一样会危害树木。其实,“以貌取虫”的刻板印象是对三栉牛科物种最大的误解。它们的幼虫为杂食性,主要吃朽木或腐殖土里面的腐殖质,与兜虫和锹甲的幼虫一样,是自然界的分解者。不过,区别在于,有时候三栉牛科的幼虫还会捕捉其他昆虫,甚至吃同类。
到了成虫阶段,三栉牛科也与兜虫和锹甲一样,以树木分泌出的树汁、花蜜或者腐烂水果为食。有时候见到三栉牛科攻击其他昆虫并将其咬碎,究竟是捕食还是因为其他昆虫进入了其领地而遭受攻击,目前还没有科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