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3  浏览量:1

提问:柴锋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用钢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请问,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解读:吴飞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国家人工智能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被誉为具有普遍适用性、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等特点的通用目的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创造模式和思维认知框架。面对这一历史性变革,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构建。

人工智能:重塑人类文明的通用目的技术

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首先需要把握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本质特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种发展阶段:在那个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将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后续研究进一步表明,真正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是那些具有广泛渗透性和深远影响力的通用目的技术。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半导体和互联网等与人工智能一样,都是通用目的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三个特点。它们不仅能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还能持续改进并催生大量次级创新。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其独特性在于它不仅是工具革命,更是认知革命。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以往的通用目的技术发明大多从机械化增强或物理延伸角度提升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而人工智能则直接作用于人类的认知领域。以蒸汽机为例,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到其生产力贡献达到顶峰,经历了近百年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其影响力已快速渗透到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教育变革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革命,更是革命工具,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以数据观测为核心的实验科学和以发现物理世界基本原理为核心的理论科学,人工智能参与到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的生成假设、设计实验、计算结果、解释机理过程中,重新定义对科学和工程等领域中规律探索手段,以计算方式合理应用科学定律来系统化地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犹如“水与电”一样让万千普通人用它创造出善意涟漪,迸发新意迭出和价值分享的知识力量。

人工智能素养:智能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要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我们需要从历史维度考察“素养”的演变过程。

“素养”一词出自《后汉书》,“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它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广义上它包含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素养定义为,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同时指出,素养具有时代性、整体性、发展性及可测性。即素养依存于特定情境,凡是有助于个体适应社会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技巧,都可称为素养;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统整;通过特定教育手段,能够实现素养的培养;素养能够通过可理解、可操作、可评估的指标进行度量。可见,个人在特定情境中,面对生活中复杂多变的问题时,能利用和调动知识、技能、判断等能力,观察和理解世界、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用行动去检验对世界认识是否合理,提升自身胜任力,创造人类增量知识,这种综合表现可被称为“素养”。

随着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素养逐渐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亦随时代演进,从20世纪70年代聚焦专业技术人员,到2000年后开始重视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AI教育,当前阶段则强调全民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基于此背景,浙江大学于2024年6月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内涵、培养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认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由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伦理为本。

人工智能的知识构成:专业、通识与交叉相融三位一体

人工智能素养的养成,必须依托于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天然具备“至小有内,至大无外”的学科交叉潜力,但是首先应重视人工智能“至小有内”的内涵特性,通过强化专业属性知识来培养专业化人才。这一过程应体现“专业化深耕”与“通识化普及”的辩证统一,形成专业、通识、交叉相融三个相互支撑的层次。

专业知识层面,认知是人类智能的重要表现,其基石是体系化知识,专业化、体系化知识意味着可对专属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性理解和系统化分类。人工智能体系化知识应该涵盖表达与推理、搜索与优化、建模与学习、伦理与安全等内容,掌握了体系化知识就可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内涵、边界和外延。专业知识教育的精髓在于避免知识碎片化,强调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在逻辑关联。体系化知识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人类思维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逐步形成系统化和综合性思维。

通识化知识层面,人工智能通识知识应该具有“专业高度、学理深度、人文温度”特色,具体而言是了解人工智能主流算法,从学理角度思考人工智能能与不能,从人文角度笃信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福祉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就是理解AI的基本概念与现状,清晰认识其能力边界与社会影响,掌握基础AI工具的应用能力,并最终形成积极、审慎且负责任的AI伦理观。

交叉化知识层面,释放AI的融合潜能,是未来创新的主战场。我们欣喜看到,作为类似于内燃机或电力的一种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天然具备推动学科交叉的潜力,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角度解决科学问题,还是从科学的角度优化人工智能,未来的重大突破大多将源自这种交叉领域的工作。正如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所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单元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问题是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之间的桥梁,有效的学习往往是发生在真实的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人工智能交叉知识应该是问题驱动下内容供给。交叉知识的获取必然是问题驱动的,即在解决特定领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AI技术与该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践行“专业筑基、通识反哺、交叉跃迁”的螺旋式发展路径。这要求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多元化培养路径:构建全学段全社会教育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落实上述人才需求与知识体系,亟须构建覆盖“全学段”“全社会”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回应时代号召。这是一个多维度、协同推进的工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求,需要探索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覆盖高等、基础、职业和终身等不同层次教育群体,探索跨校、跨学科、跨行业多元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尤为关键的是,人工智能教育绝不能是纯粹的技术灌输,必须与人文社科教育深度融合。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调适与文化反思。在AI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兼具精湛科技素养与深厚人文情怀的“完整的人”,进而理解技术背后的价值意蕴与社会影响。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无论AI如何强大,它始终是人类智慧的延伸与工具。教育的终极目标,绝非培养“像机器一样思考的人”,而是培养“能善用机器以更好地思考、创造并关怀的人”。批判性思维、原创性创造力、深刻同理心、价值判断力——这些人类独有的品质,在AI时代将愈发珍贵,成为人才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人才为本。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的历史性跃升,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大批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的时代人才。未来将是人和人工智能共同进化的时代,善于应用人工智能来提升人类生活与促进社会进步,不断创新人类已有知识,是我们要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