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无声溺水”,奉贤120急救团队破解虾塘危机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6 浏览量:1
8月6日8点2分,四团分站值班室被一阵电话铃声打破。“四团镇某村虾塘发生溺水事故,需要紧急救援!”急救团队迅速响应:急救医生孙佳伟、急救驾驶员程忠、急救员袁立和顾华芳立即登车。警笛鸣响的瞬间,孙佳伟已拨通现场电话了解情况。
“患者漂浮在虾塘中,刚被村民打捞至浅水区,早上六点钟还曾与其交流……”电话那头传来的信息让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8点10分,救护车抵达现场。患者位于虾塘边30米处,仅有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可通行。孙佳伟和程忠当机立断,携带急救药箱和心电监护仪先行前往,袁立和顾华芳则迅速准备软担架等救援设备紧随其后。
到达患者身边后,患者下半身仍在虾塘之中,而此时患者已无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急救团队立即展开救援,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区域。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一条平直的心电图显示患者已处于心搏骤停状态!“开始心肺复苏!”程忠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孙佳伟同步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肾上腺素。赶到的袁立和顾华芳迅速协助完成气管插管,并启动心肺复苏机替代人工按压。
“救救我爸爸!救救我爸爸!”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耳边回荡。
孙佳伟一边安抚家属,一边按照急救流程操作。经过持续抢救,8点39分终于迎来转机,心电监护显示室性心律恢复,血压开始回升,呼气末二氧化碳数值也逐渐升高。转运过程同样惊心动魄。狭窄的小路让担架行进异常艰难,急救员袁立与顾华芳肩扛手抬,汗水浸透了制服。
就在患者被安全送上救护车时,心律突然降至49次/分!新一轮的抢救立即展开,十分钟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稳定。驾驶员程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驶往奉城医院。急诊科的医护团队早已严阵以待,无缝衔接地接过了生命的接力棒。
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充分展现了奉贤120急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协作精神。从日常的严格训练到实战中的沉着应对,每一次的淬炼,都让这支队伍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更加从容不迫。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职业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使命担当。
溺水急救科普
先识别:溺水者可能“无声求救”
溺水者的表现与影视剧里的“挣扎”大不相同。由于求生本能,人在溺水时会优先用嘴吸气、用手划水,导致无法发声或挥手。
典型特征包括:
01
身体垂直:头部倾斜,口鼻露出水面但无法说话;
02
手臂前伸:像“够东西”一样划动,但无法抓住救援物;
03
呼吸急促:频繁呛水后突然安静,可能已接近昏迷;
04
眼神空洞:对周围声音无反应,意识逐渐丧失。
关键提醒:
若发现有人在水中“异常安静”或“反复沉浮”,即使没呼救,也要立刻警惕——这可能是溺水的信号!
现场急救:分秒必争的“黄金4分钟”
确保自身安全,再施救!
施救前务必评估环境风险:
①避免徒手救援(尤其在深水区、激流或冰面),优先用救生圈、长杆、衣物绳等工具拉人;
②未经正式水上救援培训者应采取安全位置救援,若需下水,保持与溺水者的距离(从背后接近,防止被抱住拖入水中);
③多人协作:一人救援,一人拨打120,一人准备急救物品(如干毛巾、保暖衣物)。
判断意识与呼吸,启动急救
01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进行以下操作:
①轻拍双肩+呼喊:确认是否有意识。若无意识,快速检查呼吸(观察胸腹部是否起伏,时间不超过10秒)。
②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由于缺氧是溺水病理核心,溺水患者的心肺复苏顺序采用“气道—呼吸—循环”传统“ABC”模式。
02
开放气道:
常用仰头抬颏法: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患者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03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
04
胸外按压:
将患者置于平地上进行胸外按压
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
按压深度:成人5~6厘米,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可默数“1001、1002……”保持节奏);
按压与呼吸比: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若不会人工呼吸,可仅做按压)。
别做“控水”!可能加重伤害
很多人会本能地给溺水者“控水”(如倒背、腹部按压),但这是错误且危险的操作:
❌溺水时,水主要进入肺部而非胃部,强行控水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阻塞气道;
❌延误CPR的黄金时间(心搏骤停后4分钟内是抢救关键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10%)。
✅正确做法:若患者有呼吸,让其侧卧位(避免误吸),清除口鼻异物(如泥沙、水草),并保暖;若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直接做CPR!
送往医院持续观察
即使患者恢复呼吸,也需立即送医。因为可能发生“干性溺水”或“继发性溺水”:
干性溺水(占10%~15%):因冷水刺激或恐慌导致喉头痉挛,无大量进水但仍可能窒息;
继发性溺水:溺水后几小时内,肺部进水引发炎症,可能突然呼吸衰竭。
预防:比急救更重要的“主动防护”
儿童防护:
5岁以下儿童需“触手可及”监护(成人与孩子距离不超过一臂);
避免单独留在浴缸、水桶、泳池边(10厘米深的水即可导致婴幼儿溺水);
学习游泳前,先教会“水中站立”“扶池边呼吸”等基础技能。
游泳者注意:
饭后1小时内、饮酒后、疲劳时避免下水;
不熟悉的水域(野塘、水库、深潭)严禁游泳(水下可能有暗流、水草或深坑);
公开水域游泳佩戴浮具(如跟屁虫),结伴而行。
报送:区卫生健康委(沈群)编辑:陆嘉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