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当医生患上癌症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1  浏览量:1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将死之人,临终前几个月写的书。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在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迈入人生新高峰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

两年后,37岁,死于病床,结束他才华横溢、努力奋进的一生。

虽然书中探讨的是生与死,以及不得不败的结局,但是读来,我并不觉得压抑或感到痛苦。

作者在尽力用客观、冷静、理智的笔触,叙述他人生中最大的磨难。并且文字朴素、真诚、简洁,文笔流畅,读来没有任何阻滞(译者也功不可没),我一口气读完,用时5小时。

该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当我身体强健时”,属于自传体回忆录。

作者花了少量笔墨,介绍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经历。父母来自印度,他出生在美国,父亲和叔叔都是医生,家庭环境优渥,母亲专注孩子们的教育,帮他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青少年时期就涉猎了大量文学名著,大学也修习了文学专业。

后来,为追寻生命的意义,为更近距离直面生与死,选择弃文从医。

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斯坦福医学院做住院医生,直至后来做到住院总医生。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作者如自己所愿,直面过许多生死。他不仅通过精湛的技术帮助病患消除痛苦,而且还与病患、家属真切的交流,引导他们重新面对患病之后的人生。

他从不甘愿只做一个医治肉体的医生,还希望像牧师那样,帮助患者摆脱患病后的心灵困境。

做住院医生的头6年,他每周工作一百小时,身体超负荷运转。同时长期的早出晚归,也使婚姻出现危机。

他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7年住院医生培训结束之后,他将会得到一份完美的工作:几百万的实验室启动资金,超过当前6倍的薪酬以及充分自由的工作模式。

可是,随着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美好的未来戛然而止。

这个有巨大毅力和坚定志向,也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和才华的医生,真正开始亲身面对死亡。

第二部分,“至死方休”,写的是作者保罗与疾病斗争的过程。

从确诊到离世,保罗抗癌两年多,前半程他选择在治疗后,重回手术台;7个月后,由于身体机能急剧下降,他不得不放下手术刀,用文字记录生命的意义。

死亡,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在平常日子,我们也可能会想到过死亡;但是绝症患者,真正看到死亡脚步临近时,仍然会乱了章法。

作者,是一位冷静的勇士。

一方面他会承认痛苦展示脆弱,没有顶尖医生的偶像包袱。

“我发现自己就是那茫然困惑、不知所措、需要度化的绵羊。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将你的热人生打得粉碎。”

另一方面,他从不煽情,只是客观描述。

作者的描述极其克制,不会令读者伤心难过。只令人滋生出许多敬意,佩服他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放弃过正常的生活。

比如,重新适应高难度的外科工作、与妻子协商孕育新的生命、与家人团聚享受美好亲情,不因疾病,让自己垂头丧气,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兴趣

“癌症的诅咒是奇怪而紧张的存在,也是对我的极大挑战,对于死神的步步逼近,我既不能无视,也不能任其摆布。”

“那天早上,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作者表现出的镇定,给人以一种启发,原来,面对绝症,可以如此从容。

“露西和我坐在客厅,各自打开笔记本电脑,列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活检、复查生化指标、化疗。”

“说到底,我还是去不成毕业典礼了。我需要马上静脉注射,防止脱水。于是露西开车带我去了急救中心补液。”

这也是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不使人增加恐惧,却使人增添勇气。

PS:作者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令人遗憾。或许,有没有可能是在求学和职业生涯中过于竭尽全力,提前透支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