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强烈建议高血压患者:出门注意这三点,元气满满过秋天

发布时间:2025-08-11 09:59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进立秋,早晚凉意扑面而来,很多人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不少。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份凉爽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隐患。

温差一拉大,血压就容易“上蹿下跳”,一不留神,就可能引发头晕、心悸甚至更严重的问题。秋天虽然比酷暑舒服,但是高血压事件的“潜伏期”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提供的数据,秋冬季节是我国脑卒中和心梗发病的高峰期,血压不稳是主要诱因之一。这个季节,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很多人觉得天凉了,血管不扩张了,血压应该降了才对。但昼夜温差越大,血管收缩越剧烈,血压波动越明显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是高血压“偷袭”的高发时机。

别空腹出门遛弯。不少中老年人有晨练习惯,天一亮就出门走路、打太极,觉得早起空气好,人也清净。但不吃点东西就出门,很容易引发低血糖和血压波动的叠加效应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议,高血压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尤其在清晨气温偏低时。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波动本就比较明显。

再加上空腹状态下血糖下降,大脑供能不足,更容易出现头晕、跌倒等意外建议在出门前先吃一点容易消化的食物

比如半个香蕉、一片全麦面包,同时搭配温水,帮助身体逐步“启动”,让血压平稳过渡。

别穿得太少。立秋之后的天气很“迷惑”:中午热得出汗,早晚却能冻得打哆嗦。很多人白天穿短袖,早晚出门却不加衣服,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大忌。

冷刺激会直接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动脉压力升高,心脏负担增加。颈部和下肢保暖不到位,会让血压突然飙高,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建议外出时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在早晚和阴雨天及时加衣保暖,减少寒冷对血压的干扰。穿衣原则是“上薄下厚、衣不露颈”,让身体保持热平衡。

别忘了带药和记录本。有些人血压控制得还不错,到了秋天觉得“状态挺稳”,就开始偷懒,忘了带药、忘了测压。

还有人觉得出门麻烦,干脆几天一测,甚至“靠感觉”判断血压,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明确提出,季节变化显著时,需密切监测血压波动,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

秋季是血压“滑梯期”,忽高忽低,容易误判。服用长效降压药的患者更需要定期记录血压,观察是否存在晨间升高或夜间低压现象。

建议准备一个简单的血压记录本,早晚各测一次,标注时间、服药情况和体感状态。遇到明显波动或不适,及时带着记录去医院复查,为医生判断药效提供依据。

饮食控制要更精准。秋天食欲变强,大鱼大肉一上桌,很容易吃多、吃咸、吃油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高血压人群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油脂摄入不超过25克,增加蔬果、全谷物摄入比例。

建议用控盐勺、限油壶,少吃外卖和腌制品,优先选择蒸煮炖的烹饪方式。饮食不控制,再多降压药也白搭。

作息要规律,别熬夜。秋天晚上凉快,很多人一看电视剧就熬到半夜,结果第二天血压飙升,头痛乏力长期晚睡会打乱生物节律,影响肾上腺激素分泌,让血压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建议睡前一小时关闭电子设备,做些轻松活动,比如泡脚、听轻音乐,帮助身体自然过渡到睡眠状态。保持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有利于稳定交感神经活动和血压节律。

情绪管理也不能忽视。秋天气候转凉,日照减少,情绪容易低落。很多人一烦躁,血压就跟着上来了。情绪波动会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建议多做呼吸训练、冥想、户外散步等活动,帮助情绪放松。可以和朋友聊聊天,种花养鱼,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尝试写日记,把情绪“写出来”。

结语

高血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控制也不是靠一两种方法就能搞定的。秋天是身体调整的黄金期,也是高血压管理的“窗口期”。

错过这个机会,等到冬天一来,血管再收缩一轮,压力再增加一层,风险就更高了。每一个控制住血压的秋天,都是为自己的心脑血管争取了一份“稳稳的安全”。

别小看早起穿衣、吃饭加件衣、出门带药这些小动作,正是这些细节,撑起了你一年四季的稳定血压。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患者居家血压管理指南(2023)[Z].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