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信念坚守到“代表林”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6  浏览量:1

“三棵树”信念坚守到“代表林”蝶变之路

—记省人大代表、泰安爱上三棵树家庭农场总经理赵森

在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岱岳区,一座名为“三棵树”的家庭农场里,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迷彩服、脚踩劳保鞋的身影——他时而蹲在大棚里查看水果番茄长势,时而带着研学团队讲解生态农业,时而与村民围坐讨论产业规划。他就是山东省人大代表、泰安爱上三棵树家庭农场总经理赵森。从边防战士到“正高级农艺师,”从普通的蔬菜种植大棚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他用19年的坚守践行着“三棵树信念”:以个人事业之树扎根乡土,以共同富裕之树惠泽乡邻,以社会文明之树滋养乡风。先后荣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称号,带领农场斩获“国家级标准化基地”“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等23项荣誉,成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蔬菜大棚”到“智慧农业”的创新实践

2006年冬,20岁的赵森脱下军装,带着“优秀士兵”的奖章回到岱岳区乡城北村。彼时的家乡,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战友们邀请他去城市发展,他却攥着积攒的退伍费说:“部队教会我,越是艰难的地方越需要冲锋。乡村振兴,就是我的新战场!”

赵森瞄准现代农业,在政府扶持下建起两座冬暖式大棚种植番茄。寒冬腊月,他裹着军大衣睡在棚内,凌晨三点打着 手电观察温度计;盛夏酷暑,他顶着40℃高温记录授粉数据,迷彩服上的盐渍结了一层又一层。2012年一场暴雪压垮大棚,他带着村民用部队学的结绳法加固钢架,三天三夜抢修保住秧苗。正是这种“铁血精神”,让他的番茄亩产突破万斤,成为当地首个实现“四季不断茬”的种植户。

2013年,赵森创立“三棵树家庭农场”,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农业生产,让科技赋能农业种植,他制定《番茄标准化操作手册》细化97道种植工序,组建“科技创新突击队”攻坚技术难题,凭借100%的产品合格率和严苛的品质标准,农场种植的“泰山七仙女”番茄糖度达9.6%,维生素含量超普通品种3倍,2019年登上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每斤售价达15元仍供不应求。

在农场实验室里,陈列着赵森19年来的“科技档案”:37本种植日志记录着842组实验数据,46个品种对比试验留存着2100份标本,墙上的《技术攻关路线图》标注着“熊蜂授粉”“富硒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关键词。这位只有高中文化的退伍兵,硬是靠自学啃下《植物生理学》《土壤微生物学》等专业书籍,2018年通过正高级农艺师评审时,专家感叹:“你的实践经验比教科书还生动!”三棵树农场被山东园艺学会认定为“泰山设施番茄专家工作站”。

“农业的出路在创新”——赵森带领团队攻克三大技术壁垒:引进荷兰智能温控系统,实现温度误差±0.5℃精准调控;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发“富硒营养液”,使番茄硒含量达0.10mg/kg,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独创“三段式育苗法”,将移栽成活率从70%提升至98%。2021年,他主持的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富硒蔬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应用”通过验收,技术辐射周边6县市,带动3000余农户增收。

从“个人小康”到“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的初心传承

走进乡城北村村民王爱国家,墙上的“脱贫轨迹图”清晰可见:2016年承包农场2亩大棚,年收入3万元;2019年加入合作社持股分红,增收1.2万元;2022年开起农家乐,全年利润突破8万元。老王逢人便说:“跟着赵代表,穷窝窝变金窝窝!”

赵森创新“三金联农”机制:

--土地流转得租金:整合闲置土地800亩,涉及农户增收30万元;

--务工就业挣薪金:常年吸纳6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2700元;

--股份合作分股金:成立合作社吸纳212户入股,累计分红超600万元。

这是赵森于2018年对接房村镇将三棵树农场设立为房村镇的乡村振兴扶贫基地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森整合省市区250万元扶贫资金项目,建设高标准大棚11个和生产车间1个,经过其坚持不懈的奋斗,不仅极大推动了三棵树农场的发展,还确保了农业项目年年有收益兑付给贫困户。

对特殊困难群体,他量身定制帮扶方案:为残疾家庭设计“家庭微农场”,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帮留守妇女开发“妈妈工坊”,制作番茄酱、蜜薯干等深加工产品;带孤寡老人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观赏南瓜增收。

如今的赵森,始终没有停止前迈的步伐。为了让绿色果蔬从田间地头直达市民餐桌,让房村地域农产品走向全国地百姓市场,赵森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在泰安市区开设直营体验店,发展农场会员制;借助新媒体开通网上商城、抖音小店、直带货等销售渠道,农产品销量实现逐年递增。凭借过硬的农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如今的农场年销售额可达1600余万元,带领5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56人。连续多年来,农场每年向贫困户分红17万元,累计实现贫困户分红90余万元,增收2000万元,帮助了全镇13个村近500余户贫困户稳定脱贫。2022年三棵树农场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山东省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

从“正高级农艺师”到“省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

赵森的公文包里总装着三样东西:沾着泥土的《民情记录本》、划满红线的政策文件、写满批注的宪法手册。“代表履职不能‘坐等上门’,要主动‘叩门问需’。”他的农场现在是“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测点”、“泰安市优化营商环境监督点”、“流动代表联络站”等,每月15日雷打不动走村入户,将种植点、养殖场、研学团队、蔬菜大棚变成“民意收集点”。

在人大代表履职调研中,他发现农村数字化短板,力推“物联网+农业”模式。如今的三棵树农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作物“成长档案”,无人机巡田实时监测病虫害,直播间里“番茄博士”在线答疑。赵森在省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设施蔬菜传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被纳入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发展规划。从当代表到现在,几年内累计走访群众2300余人次,形成调研报告17份,推动解决农田灌溉、农村养老等民生问题29项。

在2022年省人代会上,他联合12名代表提交《关于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引育机制的议案》,提出“建立‘新农人’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乡村创客基金”等建议。省里专题调研后,次年出台“人才兴农25条”,全省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2万名。他提出的《加强农村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议》,在全省打造100个“乡村科技小院”,三棵树农场成为“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

如今的三棵树农场,连栋温室宛如银色波浪,研学孩童的笑声回荡在田园,物流车辆满载着新鲜果蔬驶向远方。19年前种下的三棵白杨已亭亭如盖,树干上“个人事业”“共同富裕”“社会文明”的铭牌在余晖中熠熠生辉。

“人大代表就像一棵树,既要自己茁壮成长,更要播撒希望的种子。”如今,他正推动建立“乡村振兴代表联盟”,带领30余名人大代表结对帮扶薄弱村。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位人大代表用热血浇灌的“三棵树”,正生长为一片生机勃勃的“代表林”,见证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征程。 (泰安市岱岳区人大常委会: 肖玲 朱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