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天下“和合”,中国为世界文明注入“东方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4  浏览量:1

海河奔涌,文脉悠长。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正式启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这一活动传递的“和合共生”理念,不仅展现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也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决心。

“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和”“合”二字;从先秦时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智慧,到儒家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主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家追求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着这一思想。历经数千年沉淀,“和合”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如今,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秉持“和合共生”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助力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雅万高铁的运营,缩短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区域互联互通注入强劲动力……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体现了不同国家可以通过平等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展现了中国方案在全球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危机,中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仅大力推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将这份担当延伸至全球。比如,中国与多国合作建设光伏电站、风力发电项目,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这种超越国界的生态环保合作,正是“和合共生”理念在全球生态治理实践中的彰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守护人类共同家园中的责任与担当。

“和合共生”,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文化交流年,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京剧在异国街头唱响,水袖翻转间,藏着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中华民俗魅力的重要窗口;以黑悟空为代表的神话IP,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在全球收获大批拥趸…这种文化的流动与交融,打破了文化交往的壁垒,让“和合共生”的理念“穿透”地域与时空。

“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和合共生”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助力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文明互鉴、促进人类进步的智慧钥匙。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文明交流,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字:刘春萌;漫画:陈纤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