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来信给她10年后高考埋下伏笔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8  浏览量:1

摘要:这是外卖员李园园个人的高光时刻,一个外卖员的主流融入,更是一次新就业群体汇入社会主流、形成主流身份认同的舆论仪式。人民日报,常常扮演着这种“主流加冕”的象征传和仪式功能。10年后,正是“外卖宝宝”参加高考的年龄,但愿人民日报给她人生埋下的伏笔,她用自己的奋斗给爸爸的回信,能成为她最得意的高考作文!

吐槽青年出品

“一封外卖员的来信”刷屏,“人民日报”这个特别的媒介标签赋予了这封信特别的意义。小人物,大媒体;小家庭,大时代,让我想起“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告白: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信中,在饿了么送了10年外卖的外卖小哥、“外卖宝宝”爸爸李园园给他的女儿写道:你要坚信天道酬勤,苦尽甘来,你会有能力让自己和他人越来越好。这是爸爸这10年中,所有的“人生魔法”。

2019年,受到全网关注的“外卖宝宝”李霏儿,如今7岁,马上要上小学了。或许现在,对于外卖员父亲这封深情的来信,她还不能写一封回信。10年后孩子正好高考,好期待孩子的回信,人民日报给她10年后的高考埋了一个深情的伏笔。

感觉最近人民日报跟公众情感贴得特别近,对牵动人心的人物——特别是小人物,表现出了格外关注,以媒介力量去托举小人物。“爱读书的工地大叔”刘诗利走红后,人民日报立刻约他撰文,朴实的“怪得劲”“感觉不赖”激励了很多爱书人。《戏台》热映,以小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陈佩斯在人民日报发文,“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顶上热搜。曾让人心疼的“外卖宝宝”已长大,新近的《人民日报》刊登的这封《一封外卖员来信——淘宝闪购骑手写给7岁女儿》,以公益广告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奋斗和职业的真挚情感,让人泪目。

6年前,“外卖宝宝”在外卖箱中萌萌的表情,朝镜头甜甜地笑,让人感动又心疼。饿了么外卖员李园园为了照顾家庭,带着女儿霏儿送外卖,小小的霏儿似乎懂得大人的不易,在外卖箱中不哭不闹。大些后,女儿还会帮着爸爸按电梯,跟客人说拜拜。每次遇到红灯,还会提醒爸爸“快停下来!红灯不能走哟,歇一歇再走!”。李园园至今0事故、0违规,父女俩还一起成为了常州“一盔一带”安全文明出行宣传使者。2023年,李园园获得常州市“最美骑手”,常州市天宁区“十大杰出青年”,靠着送外卖让全家过上了好的生活。

7月20日苏超比赛,他还代表淘宝闪购成为派送“恐龙超级外卖大单”的“龙骑士”,带着中华恐龙园的角角、犟犟一起去应援苏超“常州队”。此外,李园园全家也自制了3套恐龙服,去现场看苏超,应援“常州队”。

人民日报这封来信中讲述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普通人的坚韧。从前慢,车马慢书信慢,可正是这种慢而笨拙的书信,能抵达人的内心最深处。现在很多媒体把融合转型搞得很花哨,好像把文字全部搞成视频就叫可视化了,制造了海量的视频垃圾——最高级的可视化,是人心的可视可思,是能从下沉的故事中看到人、看到自己的生活。这正是人民日报这系列文章的动人之处,下沉到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刘诗利”看到扎根在田野的坚韧读书,通过“李园园”看到一个群体和无数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努力。主流媒体通过去关心这个社会无数的普通人和小人物,汇合成主流的力量,也让无数普通人感受到“主流”的共情共鸣!

参与受到社会主流热爱的“苏超”,在主流媒体上给女儿写了一封深情的来信,这是李园园个人的高光时刻,一个外卖员的主流融入,更是一次新就业群体汇入社会主流、形成主流身份认同的舆论仪式。人民日报,常常扮演着这种“主流加冕”的象征传播和仪式功能,刘诗利、陈佩斯、李园园,以“小人物”的身份,代表着他们所在的群体受到一种主流确证。

在爸爸看来,做外卖“骑士”,和童话里的“骑士”很像。虽然辛苦,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会受点委屈,但它不仅是支撑起我们这个小家的一份踏实保障,对他人、对我们的城市也有很大的价值。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是过渡时期的无奈选择,是一份底层职业,但我想要告诉你的是,爸爸对自己的职业,以及能把这份职业做得越来越好,很自豪。——实际上,李园园这封信,不只是写给女儿,更是写给自己,写给自己的职业,写给公众,写给这个时代。对自己平凡坚守的一份总结,对以外卖职业改变命运的一份感恩,以及这份职业汇合进社会主流的一份获得感分享。

是啊,他的身上,是一个普通外卖员奋斗努力的10年,是一个家庭奋斗过上幸福生活的10年,是一个行业变化发展的10年,一座城市烟火气生长和流动的10年。——这10年,也包含着外卖骑手融入主流的过程,不仅在职业收入、社会承认、社保接入、城市依赖上,更在身份存在感上。过去流动的外卖骑手可能只是城市生活的一个模糊背影,但如今已深度嵌入城市生活,他们帮助独居的老人,帮助走失者回家,参与社区治理,成为可靠的好邻居、流动的正能量、随时的援手者。他们送外卖把自己“送”成省级甚至国家级劳模,送出“十大杰出青年”,送成“工会主席”,送上“春晚”和“人民日报”。他们在城市落地生根,在他们发的朋友圈九宫格中,城市成为他们的自豪背景。

外卖箱里的宝宝、带着孩子送外卖,得到社会接纳,还有带着孩子开网约车、带着母亲送快递(为照料患病母亲)的快递小哥,都得到了温情的接纳。他们不仅得到了接纳,也深度参与到城市日常中,帮着独居的老人送外卖,保护遇到危险的孩子,这是一种深度的主流融入。李园园的信中,表达的就是一种主流融入感:这10年,每天骑着两轮电动车穿梭在常州的街道,看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在变得越来越好,我有时会觉得,街边巷子里家家户户的吃饱喝足、开开心心,也和自己有关。

人民日报不久前用多个整版做过一个专题,100名骑手的心里话。人民日报记者奔赴东中西部10座城市,共寻访100名骑手,说出自己的故事。标题里就包含着主流的邀请与确证:从“城市过客”变为“共建力量”,追梦路上,跑出精彩人生。有的说,靠跑单4年还了20多万欠债,真不容易,相信生活。有人说,从骑手转型成无人机飞手,把外卖订单送到了八达岭长城上,这份工作蛮酷。——这些“心里话”,包含着跟李园园的来信中一样的情感,以及融入社会主流的身份归属感和自豪感。

马上快7岁的“外卖宝宝”霏儿,能听懂爸爸的爱,但可能看不懂爸爸来信中的这份热爱、坚守与相信,也看不懂“致敬平凡、努力、奋斗的每个人”中的深意。——好期待她给爸爸的回信啊,也写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成就一段完满的佳话。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一个外卖员的来信,是对他10年生活的总结。10年后,正是“外卖宝宝”参加高考的年龄,但愿人民日报给她人生埋下的伏笔,她用自己的奋斗给爸爸的回信,能成为她最得意的高考作文!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