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95后掌权,直播收入暴跌29.5%,分红却达43亿
发布时间:2025-08-11 10:50 浏览量:1
新任95后联席CEO任思敏的登场,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稳定。
来源丨资本传记
责编丨刘芸汐
曾经占据游戏直播半壁江山的斗鱼,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家以游戏直播为核心的平台,不仅面临连续13个季度的营收下滑,更深陷低俗内容泛滥、管理层动荡、资金争议等多重困境。从上市时的风光无限到如今市值缩水超九成,斗鱼的坠落轨迹背后,是整个直播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01
主业崩塌?
斗鱼的困境,首先体现在核心业务的持续崩塌。自2022年一季度起,公司营收同比连续下滑13个季度,2022至2024年营收从71.08亿元骤降至42.71亿元,三年间近乎腰斩。其中直播收入的下滑最为刺眼,2025年一季度直播收入仅5.65亿元,较2024年同期暴跌29.5%,相当于三年前单季收入的三分之一。
直播业务的式微,本质上是用户付费意愿的集体退潮。财报显示,付费用户数量与平均付费金额的"双降",直接拉低了核心收入。曾经靠"打赏"撑起的商业模式,正在遭遇用户审美疲劳与消费理性化的双重冲击。有业内人士分析,游戏直播内容同质化严重,头部主播溢价过高,中小主播生存空间被挤压,导致平台失去持续吸引用户的核心竞争力。
为填补收入缺口,斗鱼选择了最直接却也最伤用户体验的方式:疯狂植入广告。如今进入斗鱼直播间,单页最多可同时出现3个广告位,弹窗广告与贴片广告交替出现,严重干扰观看体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反而加速了用户流失,形成"收入下滑-广告增加-用户减少-收入更下滑"的恶性循环。
02
创新业务难填窟窿
面对主业颓势,斗鱼并非毫无动作。公司试图通过拓展创新业务寻找新增长点,2025年一季度创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2%,达到3.83亿元,主要依赖语音社交与游戏会员服务。但与直播业务单季超2亿元的下滑幅度相比,新业务的增长犹如"杯水车薪"。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转型路径的模糊。语音社交赛道早已挤满竞争者,游戏会员服务又面临腾讯等巨头的压制,斗鱼的创新业务始终未能找到差异化优势。与此同时,为缩减成本,公司三年间裁员超60%,从2155人锐减至819人。过度节流虽短期改善了财务数据,却削弱了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陷入"想转型却缺弹药"的困境。
03
分红争议
在业绩持续下滑、现金流承压的背景下,斗鱼半年内两次豪掷43亿元分红的操作,引发市场哗然。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公司先后两次各派发3亿美元特别股息,而2020年至今公司累计净利润不足5亿元,经营现金流已连续三年为负。
这种"逆周期分红"的背后,是大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分配逻辑。两次分红中,腾讯与创始人陈少杰合计获得超3亿美元,占分红总额的55%。对于一家急需资金转型的公司而言,将仅有的现金储备大规模派息,无疑加剧了运营压力。市场质疑此举实为"掏空家底",有投资者直言:"与其把钱分给股东,不如投入到新业务研发中。"
分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研发投入的锐减。2025年一季度,斗鱼研发费用同比暴跌39.5%,仅为3270万元,不足虎牙的四分之一、B站的十分之一。在直播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研发投入的萎缩可能导致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04
治理危机
公司治理层面的动荡,更让斗鱼的前景蒙上阴影。前CEO陈少杰因涉嫌开设赌场罪被捕,多位头部主播卷入赌博案件,不仅重创平台声誉,更引发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频繁的负面新闻,让广告主与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持续下降。
新任95后联席CEO任思敏的登场,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稳定。这位此前主要负责行政与合规的高管,因主导大额分红决策备受争议。市场质疑其缺乏带领大型上市公司穿越周期的经验,在行业寒冬期未能展现出清晰的战略 vision。管理层的频繁变动与决策争议,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信心,导致公司股价从上市时的高位跌至8.56美元,市值仅剩2.6亿美元,不足上市募资额的三分之一。
05
低俗泛滥
为吸引流量,斗鱼平台上低俗擦边内容日益泛滥。深夜直播间中,衣着暴露的女主播通过扭动身姿、发出暗示性声音诱导打赏,甚至以"解锁大尺度视频"为诱饵吸引用户消费。尽管平台每月发布治理公告,但实际监管流于形式,隐晦的交易暗语成为规避审查的手段。
这种游走在监管红线边缘的运营方式,短期内可能带来流量与收入,但长期来看隐患巨大。《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淫秽色情内容与诱导消费行为,一旦遭遇严格监管整顿,斗鱼可能面临罚款、下架等风险,进一步加剧生存危机。
从游戏直播的领军者到如今的内忧外患,斗鱼的困境折射出行业转型的艰难。在直播收入持续下滑、创新业务难有突破、治理问题频发的多重压力下,这家曾经的"摇钱树"能否重新扎根生长,不仅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更取决于能否找到契合时代需求的新商业模式。对于斗鱼而言,眼下最紧迫的或许不是如何"摇钱",而是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