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字透讲「愿景使命」(2):“天命”法——乔布斯的灵魂三问

发布时间:2025-08-11 09:42  浏览量:1

本文以2万4千篇幅,剖析近百个成功与失败的品牌案例,融合吉姆·柯林斯等五位品牌大师的精髓理论,为你揭开这一商业世界中最被误解也最具威力的秘密武器。

一、「愿景使命」适合当下吗?数字海洋的生存法典与指北星图二、「愿景使命」如何起作用?6大核心作用机制探析三、「愿景使命」的航海图鉴:构成、定义与价值锚点四、破解核心混淆:愿景VS战略和使命VS文化五、寻找「愿景使命」1:乔布斯方法——存在的意义!六、寻找「愿景使命」2:贝佐斯方法——为顾客创造价值!七、寻找「愿景使命」3:“黄金罗盘”法——新探险家的“本命”法则八、从理论到行动:5个关键动作缺一不可九、「愿景使命」的五大误区:你正犯的错误十、征程回顾:航标与未来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激励“你”的愿景是什么?

——亚伯拉罕·马斯洛

这句话的精髓并非简单强调愿景的重要性,而在于点明:真正能点燃的那个愿景是什么?

换言之,使命愿景本无绝对模板,其关键在于:它是否与你产生深刻共鸣?能否成为驱动你持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接下来,品牌猿将介绍三种构建「愿景使命」的方法,供你择机而用。作为起点,我们首先聚焦乔布斯的路径——存在的意义!

1、企业&品牌:自我理念的延伸与工具

乔布斯留下的被反复引用三句话,深刻揭示了他一以贯之的信念: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你终将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热爱。

秉持此类信念的,远不止乔布斯一人:伊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巴塔哥尼亚创始人乔伊纳德的“地球是我们唯一的股东”;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学;理查德·布兰森的“疯狂冒险,疯狂成功”;以及胖东来于东来对全员“幸福”的追求。

他们在做什么?

这些非凡人物并非标榜一个“使命宣言”,再刻意追逐。他们行动的根本动力,既非取悦他人,亦非向世界证明某种宏大价值,而是将企业或品牌视为自我理念的延伸,一个让内心信念得以流动、生长的载体,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完成。这,才是他们对“事业”的真正理解。

对他们而言,企业和品牌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传递自身理念。 商业运作、企业运营乃至盈利,只不过是服务于这个终极目标的工具——让理念落地生根、传开来。

那么,如何将这种「存在的意义」与「自我理念」,转化为既能触及“诗和远方”的愿景,又能连接“近在眼前”的行动? 请听乔布斯2008年访谈中的一段洞见。

对,这就是乔布斯的方法,追问三个看似简单却极具穿透力的问题:

我是谁?我为何做这些事?世界为什么需要我们?

一旦清晰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你的“使命愿景”亦将自然显现。

事实上,这一方法并非乔布斯独创,它同样蕴含于《卓越基因》、《无限游戏》、《管理的实践》等经典著作中。2004年,萨提亚·纳德拉就任微软CEO后的首次演讲也发出了相似的叩问:“我们必须发现微软的灵魂,发现我们独一无二的核心。我们必须拥抱只有微软才能带给这个世界的不同。”

2、经典重溯:微软的涅槃重生

我们必须要清楚如果微软消失了,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我们必须要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

——纳德拉《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微软第二任CEO史蒂夫·鲍尔默曾自豪地宣称:“在过去13年里,让微软赚到的钱超过了地球任何人”,然而,正是这13年里,微软错失了移动互联的黄金机遇,内部各自为政、内耗严重,创新停滞,市值长期低迷。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接任CEO时,微软已是一个方向迷失的科技巨头。他敏锐洞察到问题的核心:微软的凝聚力不再源于共同使命,员工只为KPI工作,更说不清公司存在的价值。这种“灵魂的空洞”,直接导致微软在云服务领域落后亚马逊AWS近五年。

为了重新找回微软的灵魂,纳德拉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探索:

向内追问: 深入各层级员工,反复询问:“你想通过工作解决世界的什么问题?”向外观察: 走进医院、农场、工厂等一线场景,亲见技术解决真实痛点和创造的真实价值

通过这场密集的内外沟通,纳德拉发现微软陷入困境的真相:PC时代“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脑”的使命虽已达成,但在云计算与移动互联重塑格局的新时代下,这套旧蓝图已全然失效;价值体系严重错位,一切仍围绕Windows运转,与用户渴望的跨平台协同体验南辕北辙;自我封闭的生态更导致开发者纷纷离去。

直面困境,纳德拉首先锚定了一个核心命题:“如果微软明天消失了,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答案逐渐聚焦: 微软的独特价值,不在于统治市场,而在于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正如他强调——“唯有当我们帮助他人突破局限时,我们才真正存在。

由此,微软确立了清晰而有力的新使命:“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

接着一切水到渠成,新使命并没有停留在墙上成为漂亮口号,而是迅速转化为一系列大胆行动:

彻底拥抱"云优先"战略,不是公司服务Windows,而是Windows为公司使命服务;开源核心.NET框架,向曾经的"敌人"Linux伸出橄榄枝,打破封闭藩篱;斥资7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GitHub,向生态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重金投资OpenAI并深度整合其能力,抢占AI时代先机......。

这场始于"存在意义"追问的转型,最终彻底重塑了微软。财务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市值从纳德拉接手时的约3000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025年的4万亿美元。

纳德拉的《刷新》印证了一个商业世界的本质规律:企业的持久生命力,源于"让世界需要你"的价值创造,而非单纯的利润积累或排名野心。

3、乔布斯方法的内核和适合对象

乔布斯方法的核心要义,在于将创始人价值观升华为变革世界的杠杆,并置于品牌使命构建的核心。

然而这一方法对创始人提出了极高要求: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理念的极致笃定,以及长期投入的坚韧——唯有如此,品牌才能真正成为创始人信念的载体,而非商业利益的傀儡。

实践表明,该方法尤其适配以下三类品牌或创始人:

其一、超级企业与行业领袖品牌

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

当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其使命必须随之升级。此时若仍固守旧有“使命愿景”,易陷入“德不配位”的危机。超级企业的责任,必须超越纯粹的商业成功,积极回应社会期待与技术伦理挑战。

例如微软提出“赋能每个人”;腾讯在成为科技巨头后提出的全新使命愿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此类企业的使命刷新,本质是以价值观传递世界观,并重建社会契约——当企业能力越大,对“为何存在”的回答需越深刻。

其二、公益组织和共益企业

这类品牌将解决社会问题视为存在的根本目的,商业仅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其核心在于,品牌会将「做好事」融入DNA,而非作为事后追加的公关行为——「做好事」是每一天的切实行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企业壮大后的慈善姿态。

巴塔哥尼亚(Patagonia): 从创立初心、产品创新和“1%的地球税”,到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震惊世界的决定——将公司98%股权捐给环保信托基金,让企业利润直接转化为生态保护资金。蚂蚁森林: 以“让环保成为日常”为信念,通过碳积分体系将5亿用户的日常低碳行为与荒漠治理连接起来,形成全球最大的公民环保协作网络。innocent(天真)果汁: 将「环境友好」升级为生活方式,落实到具体行动。坚持每年将收入的至少10%用于慈善;所用水果原料出自关注农场工人权利和福利的大农场;瓶子采用可回收塑料制成...

它们的共同点是:社会使命驱动商业模式设计,而非反之。

其三、认知独到的“天命人”

除了前文的马斯克、乔伊纳德、稻盛和夫、布兰森、于东来和任正非,在中国新锐力量中亦有杰出代表:相信“信息流动能改变世界”的字节跳动张一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导演饺子;致力于“讲中国人故事”的《黑神话悟空》冯骥;“中国AI不可能永远跟随”的DeepSeek梁文锋......。

在这些“天命人”的背后,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一种将理想注入现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不仅改变了市场,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可能性的理解。正如乔布斯所言:"唯有疯狂到想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最终,回归马斯洛的叩问:激励“你”的那个“天命”是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