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再被聚焦!医生提醒:癌症患者饮用白酒,务必注意这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5-08-11 11:08 浏览量:2
►
本文194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不少人的饭桌上,白酒似乎成了“标配”。尤其是年纪稍长的一代人,早就习惯了“逢事一杯”,哪怕身体出了问题,也不愿轻易戒掉这口“老酒”。
但最近,有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癌症患者饮酒成瘾,尤其对白酒依赖严重。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发展。那么,癌症患者还能不能喝白酒?喝了会发生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把这个事儿说清楚。
很多人误以为癌症是“天生的”,和饮食无关。但酒精,尤其是白酒中的高浓度乙醇,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和烟草、石棉、苯并芘并列。
尤其是癌症患者,身体已经处于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减弱的状态,再摄入酒精,无异于“火上浇油”。
2020年《柳叶刀·肿瘤学》发布的一项多国联合研究显示:每年全球有超过74万例癌症与饮酒直接相关,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东亚地区,而我国正是重灾区。
很多人以为喝酒最多伤肝,但对白酒来说,它的杀伤力远不止如此。
1. 酒精和乙醛,加速癌细胞扩散
白酒在体内代谢时,会生成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乙醛。这东西不仅会直接损伤DNA结构,还会干扰细胞修复过程,诱发基因突变,加速癌细胞复制。
对已经确诊癌症的人来说,乙醛的刺激可能直接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进程。
2. 降低免疫反应,影响治疗效率
癌症治疗依赖的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参与。而酒精刚好对免疫系统是“沉重打击”。
研究显示,长期饮酒会削弱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这类细胞本是清除癌细胞的“精英部队”。一旦它们“掉线”,癌细胞就可能趁虚而入。
3. 增加化疗毒性,副作用更难受
临床上不少癌症患者要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这类药物对肝脏、肾脏的代谢能力要求很高,而酒精正是这两个器官的“天敌”。
喝酒后再用药,容易引发药物蓄积、中毒反应甚至器官衰竭,副作用也会明显增强。
“小酌无碍?”其实最危险的就是这句话。
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项覆盖全国58万人的大数据研究发现:
只要饮酒,无论量多少,都会增加癌症风险。
而且白酒作为高度酒,哪怕只喝一小盅,乙醇摄入量也远远超过啤酒和红酒。别看它量小,但伤害一点不轻。
更关键的是,酒精对癌症不是“阈值伤害”,而是“积累伤害”。哪怕每天只喝一点,长期积累下来,同样会导致细胞突变、免疫失调、器官损伤。
不少癌症患者一听不能喝酒,第一反应是:那我还能活得开心吗?
其实,戒酒后身体的“回报”,远比你想象的更明显。
1. 免疫力回升,治疗更顺利
酒精代谢中断后,淋巴细胞活性会逐步恢复,尤其是T细胞和B细胞功能增强,为抗癌治疗提供更强支持。
2. 肝肾压力减轻,副作用变轻
戒酒后,肝酶水平降低,肾滤过率回升,药物代谢更顺畅,不良反应减少,化疗更能坚持下来。
3. 睡眠质量提升,精神状态改善
酒精会破坏褪黑激素分泌,导致夜间觉醒频繁。但戒酒几周后,深睡比例增加,白天精力更充沛,对抗病魔也更有底气。
当然,我们也理解,有些人戒酒的过程是个“拔罐子”的过程,不是说停就能停。但如果真的控制不住,下面这几点一定要记住:
1. 千万别空腹喝酒
空腹状态下,胃黏膜屏障更薄弱,酒精吸收速度加快,对胃癌、食道癌患者尤其危险。
2. 勿与药物同时摄入
特别是化疗药物、止痛药、肝药酶抑制剂,与酒精同服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命。
3. 控制量,控制频率
如果完全戒不掉,也必须限制在每周1次以下,且每次不超过15ml白酒,远低于所谓“适量饮酒”的标准。
说到底,癌症患者的身体已经不像常人,不能再承受酒精带来的额外负担。
中国抗癌协会在2024年的官方科普文件中就明确指出:
“癌症患者应严格禁止饮酒,尤其是白酒等高度酒精饮品。”
这不是“过度谨慎”,而是基于大量临床证据的理性判断。任何一滴酒精,可能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白酒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但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癌症患者,面对白酒时,千万不能被所谓的“适量无害”误导。
身体已经在打一场硬仗,每一滴酒精,都是增加难度的“敌军支援”。与其追求一时口舌之快,不如为自己争取一份更长久的健康。
如果你或者身边人正经历抗癌过程,请把这篇文章收藏、转发,哪怕能帮助一个人戒掉酒,也值了。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癌症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指南(2024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官网发布. 2024-05-18.
[2] 《饮酒与健康:证据更新及中国数据解读》.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5): 67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