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发!这些骗局专挑孩子下手

发布时间:2025-08-11 10:35  浏览量:1

暑假期间,随着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增多,诈骗分子也更多地把黑手伸向未成年人。为帮助学生和家长辨识骗局,防城港市公安局揭露了常见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一、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谎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皮肤,诱导孩子使用家长手机开启“屏幕共享”,远程获取短信验证码、支付密码或远程操控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真实案例

防城港市1名小学生P某在刷快手APP短视频时,收到陌生人私信,问其是否想要蛋仔派对游戏皮肤,P某表示想要,随后对方以教P某操作领取皮肤为由,诱导P某拿家长手机下载某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短时间内将其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资金转走,共计被诈骗0.5万元。

二、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发布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加入QQ群、微信群,然后假冒警察、律师等恐吓未成年人涉案,要求拿家长手机按指示操作并全程“保密”,否则将对其进行处罚。

真实案例

防城港市1名小学生C某在某款游戏社区加入QQ群,群内有个自称是警察的人发来私信,称因该QQ群群主涉嫌犯罪,要求C某配合调查。该学生因为害怕,于是在对方的诱导下,使用家长的手机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并打开支付宝、网上银行APP进行转账操作,共计被诈骗5.76万元。

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短视频平台冒充工作人员私信未成年人,以其系未成年人操作违规等理由,要求其配合进行操作,否则要缴纳高额保证金。

真实案例

近日,防城港市1名小学生使用长辈的手机在快手极速版APP给主刷礼物,随后其收到一条私信,对方自称是快手平台工作人员,谎称未成年人刷礼物需要退回,否则就要缴纳2.5万元保证金。该学生因害怕,随即在对方的诱导下,下载了某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和远程操控,任由对方操控手机,导致银行卡内的资金被转移,共计被骗4.45万元。

青少年防范方法:

1.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的群聊,不要轻信他人。

2.不要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或点击未知链接。

3.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短信验证码以及密码等。

4.不要相信互联网上随便弹出的“免费装备”“低价游戏”“明星联系方式”等窗口信息,这往往是骗子的诱饵。

家长防范方法:

1.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尽量不设置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进行大额转账汇款;

2.建议给孩子使用的手机微信、支付宝等软件尽量不绑定银行卡;

3.建议给孩子的微信、支付宝设置转账24小时后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