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热过头,百日不见霜,”今年冬天冷不冷,就看末伏这一天
发布时间:2025-08-09 00:28 浏览量:1
“末伏热得凶,百日难见霜”“末伏晒一晒,冬天暖三分”……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似乎暗示着末伏的炎热与冬季的冷暖息息相关。今年末伏(8月9日)至,全国多地高温“火力全开”,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让人不禁发问:“今年冬天会不会是个暖冬?”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气规律,总结出许多农谚,如“末伏热过头,百日不见霜”,意思是如果末伏特别热,那么接下来的100天内可能难见霜冻,冬季可能偏暖。类似的还有“末伏凉飕飕,冬天冻死牛”,即末伏若凉快,冬天可能更冷。
农谚反映了一定的气候关联性,但是冬季冷暖受多重因素影响,不能仅凭末伏一天的温度下定论。不过,末伏的高温确实可能意味着:
副热带高压强盛,冷空气南下受阻,秋季可能偏暖,初霜期推迟。
暖湿气流活跃,若持续到冬季,可能导致寒潮减少,整体气温偏高。
农谚体现古人长期观察经验,但现代气候需综合多重因素分析。“末伏高温可能反映副热带高压持续强势,若秋季仍少雨,可能导致冷空气活动偏弱,初霜期推迟。”但冬季冷暖还受拉尼娜、北极涡旋等影响,需进一步监测。
今年秋冬季可能发展为弱拉尼娜现象,通常易导致我国冬季偏冷。但是若末伏后东亚环流持续异常,暖湿气流活跃,冷暖博弈下可能出现阶段性严寒或偏暖,需动态研判。
农民农业:关注秋旱风险,提前做好灌溉准备;晚播作物需防范初霜推迟的影响。
电气能源:冬季用电用气需求可能波动,建议提前储备取暖设备。
身体健康:无论暖冬还是冷冬,极端天气都可能出现,需防范流感、心脑血管疾病。
“末伏热过头,百日不见霜”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我们现在的气候更加复杂多变。今年冬季是冷是暖,还需结合后续气象数据判断。无论如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未雨绸缪才是应对之道。
末伏的“热情”是否为寒冬按下暂停键?科学与传统的碰撞下,答案仍需时间揭晓。但毫无疑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备冬宜早不宜迟”已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