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认为自己是原子弹受害者,但蘑菇云下无冤魂!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2 浏览量:8
每年的这个时候,日本人都很忙碌,他们在忙什么?纪念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
这些年来,日本政府将自己塑造成世界上原子弹轰炸的唯一受害者。
每年在广岛和长崎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首相致辞时必提“无核三原则”,却刻意回避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原子弹会落在日本头上。
这种选择性记忆的背后,是日本对侵略历史的系统性逃避。
正如广岛原爆生还者佐久间邦彦揭露的,日本政府至今未对发动战争的历史负起真正责任,更未向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进行过真诚道歉。
日本将自卫队定义为“非军队”的狡辩,恰恰证明了其缺乏真正的反省。这种“被害者”叙事本质上是通过煽情表演转移视线,将加害者的身份偷换成受害者的角色。
美军在1945年8月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直接目的是迫使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尽快投降。
当时日本仍占据着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大片领土,拥有230万陆军和40万海军,军部甚至鼓吹“一亿玉碎”计划。如果不使用原子弹,盟军登陆日本本土将导致双方数百万伤亡。
正如参与轰炸的美国少将查尔斯·斯韦尼所言:“原子弹下无冤魂”,这并非针对平民的报复,而是对负隅顽抗的军国主义机器的致命打击。
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正是原子弹与苏联参战的双重压力,才粉碎了日本“体面议和”的幻想。
所谓“蘑菇云下无冤魂”的深层含义,在于揭露战时日本普通民众并非无辜旁观者。
妇女组成“大日本妇人会”人数超千万,她们缝制军服、训练射击,甚至出现井上千代子这种为激励丈夫参战而自杀的“昭和烈女”。
女学生被编入“女子挺身队”,儿童在学校接受竹枪刺杀训练,全民传唱《靖国之妻》等军歌。广岛作为陆军重要基地,长崎是造船中心,这些城市充斥着为战争服务的平民劳动者。
英国作家布鲁马指出,日本人战争认知的转折点不是侵略罪行,而是原子弹的毁灭——这种集体记忆的错位恰恰暴露了其价值观扭曲。
当今日本民众对原子弹的认知存在惊人的历史断层。
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的展览只强调核爆惨状,用“太平洋战争”等中性词汇淡化侵略。
记者在街头采访发现,年轻人能说出“广岛有军队设施”,却不知南京大屠杀。
这种教育造就了畸形的集体记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2024年和平奖授予日本核爆受害者团体后,该组织继续宣扬“日本受害者论”,却对协会成员反对《禁止核武器条约》的事实讳莫如深。
青山学院教授羽场久美子曾批评说,日本始终拒绝将历史定性为侵略与殖民史。
对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国际社会基本上是一致认可的。
以色列官员曾公开表示原子弹是“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报复”,联合国记者质问“谁炸的”时,直指日本回避历史责任的虚伪。
美国普林斯顿学者通过解密档案证实,当时日本政府故意向民众隐瞒原子弹威力,宣传“广岛仅受轻微损失”,直到苏联出兵东北才真正击溃其抵抗意志。
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府至今仍拒绝对“黑雨”受害者全面赔偿,2025年仍有近百名核爆幸存者因“居住地不符标准”被驳回认定申请——这种对本国受害者的冷漠,与其高调的国际卖惨形成鲜明对比。
而日本右翼政客成立专家组研究“盟军轰炸造成的损失”,却不敢直面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这种双标叙事在特朗普将轰炸伊朗与原子弹相提并论时暴露无遗——日本政界对美国的冒犯噤若寒蝉,却对亚洲邻国的抗议充耳不闻。
正如《萤火虫之墓》的争议所示,只展示战争苦难却不交代起因的“悲情营销”,本质上是对历史正义的亵渎。
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佐久间邦彦的警示振聋发聩:原爆不是终点,而应是反省战争的起点。当日本还在纠缠“被害”身份时,德国早已用华沙之跪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姿态。
#《南京照相馆》票房破2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