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1937年曾“誓与南京共存亡”,南京大屠杀之后,他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11 11:19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7年冬,南京沦陷前夕,唐生智站在司令部外的高地上,望着城门方向,一言不发。
身边参谋递来一份电报,他抬手挥了下,说:“不用念了。”那天,他整整站了三个小时。
后来很多人讲他“临阵脱逃”,说他“誓言与南京共存亡,结果自己先走了”。
可那一刻,他确实没想走。
他觉得自己不会活着离开南京。
这不是托词,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要从更早说起。
唐生智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到湖南,入了湘军,年轻时打过不少硬仗。
尤其是1910年代,他带兵整顿军纪,搞训练,搞财政,军队纪律比当时大多数部队都强。
他信佛,信得很深,连部队都带着一起学佛戒酒戒色,甚至连偷窃都用“戒律”来约束。
这在当时是很反常的。
军阀混战,谁顾得上佛法?可他偏就这么干。
部队里大多数士兵连字都不识,却知道“妄语不可”“杀生为戒”。
有人觉得他搞迷信,有人说他是用佛教稳军心。
不管怎么说,他的部队在那个时候,确实是湖南最能打的一支。
那时候的湖南,风云诡谲。
赵恒惕是省长,唐生智是第四师师长,两人明争暗斗。
赵恒惕怕他,怕得连铜矿都不敢碰。
可唐生智后来借着“郴永米贵”之名,带兵北上,炮筒都不遮,摆明了要干。
赵恒惕吓得连夜求援,吴佩孚也介入了。
谁也没想到,这场湖南之争,最后竟成了北伐的前奏。
1926年,唐生智投靠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编为第八军。
他还把弟弟送去黄埔,说是“交人质”,其实是表忠心。
那会儿的他,又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可风口转得太快。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反蒋失败,被阎锡山出卖,流亡海外。
这是他第一次从高位跌落。
几年后,抗战爆发,蒋介石又把他请回来——这次,是让他守南京。
说实话,当时没人想守。
白崇禧说得很明白:“我军在上海已溃,南京守不住,不如宣布为‘无城’。”其他人基本都点头,只有唐生智还在犟。
他说:“南京是国都,是国父之墓,在这儿撤了,将来怎么交代?”
蒋介石听了,沉默半晌,说:“那就交给你了。”
这事听上去像个临危受命,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南京的兵力已严重不足,守军杂乱,指挥系统不统一。
唐生智白天看电报、调兵、改部署,晚上还要亲自去前线巡逻。
他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担当,只是这局棋,早就输了。
12月13日,南京失陷。
那几天的混乱,谁都想不到。
电报断了,命令传不到部队,误伤、误判层出不穷。
有的部队刚接到“坚守”指令,下一刻就听说“可以撤了”,根本来不及反应。
唐生智在一个夜里带着几名亲兵突围。
他没坐专车,是骑马走的,穿的是旧军服,脸上没带徽章。
他说:“我不能让他们看见司令还活着。”那时候的他,脸色蜡黄,几天没合眼。
走出南京城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眼神很复杂。
回到湖南后,他没再露面。
辞去了所有职务,在乡下办了个小学,自己编教材,教学生“责任”“纪律”。
有邻居说他“像个落魄老先生”,只有熟人才知道,他曾是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有人骂他,有人替他说话。
有人说他该战至最后一人,也有人说他是被架在火上烤。
不管怎么说,他没再为自己辩解过。
时间到了1948年,蒋介石请他回南京,说是请他推荐长沙守备官。
他只说了一句话:“陈明仁是个好苗子。”没多讲。
1950年,他成了湖南省副主席。
毛泽东亲自接见他,说他“为和平解放湖南立了功”。
那几年,他在长沙、广州、海南岛间来回治病。
陈毅去看他,笑着说:“你是国民党里,唯一没打过红军的将军。”
他病好了不少,逢人就说:“这病能好,是党的恩情。”
1971年,他在北京病逝。
临终前叮嘱家人:“两岸能统一,就好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誓与南京共存亡”这句话。
参考资料:
万锦宜,《党史联横——唐生智的政海沉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仁和,《父亲唐生智回忆录》,湖南文史资料辑刊,1985年。
《南京保卫战史料汇编》,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蒋中正,《蒋介石日记》(1937年卷),台湾“国史馆”藏档。
- 上一篇:汛期重要通告:严禁危险涉水行为
- 下一篇:聚焦ADC:张江这场沙龙,给出破局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