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和合越山海 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11 11:19 浏览量:1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8月5日,第四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在歌舞《茉莉花开 儒溢四海》中惊艳亮相。光影交织中,茉莉花瓣从曲阜大成殿起舞飞向世界各地,将观众带入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茉莉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就像儒家思想,跨越国界,温暖人心。”主唱Collin说。
剧说古今:穿越剧里的“和合”超有料
“老先生,请问您是孔夫子?”当穿越而来的“孔子”偶遇韩国留学生,一场关于“和合之道”的对话就此开启。
杏坛弦歌犹在耳,丝路驼铃又相闻。本次盛典首次以原创话剧《跨越千年的对话》串联全场,通过“天地仁和”“朋自远方”“和合天下”三幕剧的巧妙架构,将杏坛讲学、周游列国、丝绸之路、援建故事、韩国祭孔等经典画面“搬”上了舞台。
观众席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情感温度,这样的创意太戳人了!”一位现场观众为节目创意点赞。
“我是Collin的爸爸兼音乐老师,但在中文学习上,他是我的老师。”来自美国的Bachmann说。此次大会中,父子俩的诵读和写作作品双双斩获一等奖。“我们带孩子去了孔子的故乡曲阜,见到了万仞宫墙,这些经历让我们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觉得这也是获奖的原因之一。”
“同学们在学习经典过程中,对文化根脉有了更深的感悟,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脉络,促进了文化自信与高尚品格的成长,是孩子们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作为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的“老熟人”,来自烟台机械工程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李海娜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在大会的舞台上,选手们不只是“被聆听”,更是“被赋能”。和合之美中,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答案。
丝路交响:当“和合”遇到“上合”
舞台的灯光缓缓亮起,OKHUNOV ALIJON和朋友们身着本国特色服饰,从舞台两侧相向而行,用流利的中文和各自的母语,饱含深情地诵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千古绝句,跨越国界的文化共情在吟诵间静静流淌。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此次盛典,它像一个大家庭,把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为了和平、合作、共赢而努力。”OKHUNOV ALIJON来自塔吉克斯坦,为了保证盛典顺利进行,他们提前演练了很多遍。
大会自2024年9月面向全球征集作品以来,来自70余个国家的5万余名选手,用12种双语诠释儒家经典,征集作品2.3万余件,让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在多种语言中得到了最鲜活的注解。
“大会选择上合示范区作为举办地,增添了一层地缘政治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不仅需要紧密的贸易往来,思想交流、道德对话和文化理解同样至关重要。从这一维度来看,大会就成了一种文化平台,与上合组织正在构建的实体和经济网络并驾齐驱。”“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萨格勒布大学亚洲研究系汉学主任、欧洲中国哲学协会理事会成员伊万娜说。
今年是上合组织的“中国年”。中国作为2024至2025年度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积极推进经济人文等各领域合作。
本届大会首次联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征集作品,吸引了众多选手参与。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作品占外国作品数量的45%,进一步拉紧了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文化纽带,使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上合组织大家庭”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这条横跨亚欧大陆、连接中亚南亚的经济文化纽带,在上合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年度盛典在上合示范区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齐聚一堂,以多元语言传承儒家智慧,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英国巴斯大学中国政治、语言与国际研究系课程主任兼高级学者余德烁说。
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几内亚、津巴布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选手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盛宴。
“在几内亚的孔子学院,我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如今通过参加大会,我对中国的认知越发深入,更真切地触摸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与文化品格。”SIDIBE MOHAMED LAMINE来到中国后,为自己取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穆小天”。
“大会既让全球友人通过中文学习走近孔子智慧、感知中华文化,又让中国青年提升了外语表达能力。这是一种民间外交,是在民众之间建立起来的心与心的文化交流。”盛典主持人苏小小来自白俄罗斯,这也是她第三次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盛典。
文化是世界共通的韵律。“好声音”与“好故事”总能超越国界、穿透语言,直抵心灵、播撒文明,让不同肤色下涌动起同频的和合节拍。
跨界焕新:重塑文化经典新表达
“科技+文化”能玩出什么花样?
本届盛典创新运用AI技术,从大唐丝路到敦煌莫高窟,从曲阜孔庙到帕特农神庙,AI生成的动态背景随节目节奏精准变换。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韵雅致,又透着数字时代的灵动鲜活,让经典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的传播活力。
走出主会场,《中西先贤cosplay》展区成了热门打卡点。深色长袍的“孔子”、灰白胡须的“苏格拉底”、手持节杖的“张骞”、头戴三山帽的“郑和”……历史书里的“顶流”们集体“到场”,引得大家纷纷驻足。
“和合之美”涂鸦创作、“声动四海”打卡、“民族雅乐”展演……现场构建起多元立体的文化体验场域。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一起涂彩绘、拍合影、赏雅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和而不同”的深厚意蕴。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为广大留学生搭建了学习中国文化的平台。大家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能有机会走近并感悟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思想精髓。”
来自埃及的Marwan Mazen是北京市育才学校的一名高中生,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魅力正感染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
随着象征“和合”的玉璧缓缓升起,第五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正式启动,再次向世界发出“经典之约”。新一届大会将增设“最佳国际传播奖”, 以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同时,开展国际青少年研学营活动,让各国青少年在文明对话中筑牢理解之基、厚植共情之壤。
从最初的经典诵读、情景演绎,到如今强化创新传播、注重研学实践,年度盛典正在一次次打破传统诵读活动的边界,从静态展示转向情境化体验,以破局之姿重塑文化表达。
“盛典在青岛举办,既是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成果的展示,也是上合组织框架下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站在文明互鉴的新起点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将与各方一道,不断开创文明对话新形式,探索文化出海新路径,搭建多元对话新平台,努力构建全球传播新体系,以创新开放的姿态谱写文明对话新篇章,让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国承彦说。
经典如舟,载着“和合”的暖意,正扬起文化互鉴的风帆,驶向人心相通的彼岸,把“和而不同”的哲思,写成跨越山海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