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六个认识偏差”④|财政普遍吃紧,再挖潜空间也不大?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0 浏览量:1
问:财政普遍吃紧、再挖潜空间也不大?
答:当前财税增收难,大家都难,但千难万难不能成为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理由,必须想方设法挖潜增收。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财政状况始终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活力与潜力的关键指标。当前,受经济形势影响,财政增收面临严峻挑战,各地普遍面临压力。这导致部分干部有了财政困难是“大环境问题”“财政普遍吃紧,再挖潜空间也不大”的想法。这种认识偏差万万要不得。越是在困难时刻,越要主动出击,展现出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的态度,全市上下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双向施策、“稳控”与“挖潜”同向发力,才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财政可持续运行。
财税增收困难,是当前经济转型期的客观现实,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虽然上半年大项目的留抵退税对烟台财政收入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留抵退税的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刺激企业和项目扩大生产、增加投资,是为了长远稳健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税源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
“治大国如烹小鲜”。万亿城市的财政与一个家庭的财政一样,要想增收就要开源节流。开源,从家庭角度来说,就是要增加家庭成员工资收入和工资外收入;从城市财政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通过稳控、挖潜、增效等措施,强化重点税源行业税收征管,努力挖掘新兴产业税收增长点,紧盯政府性基金收入,保证各项收入应收尽收。
一直以来,培植税源和挖掘潜在税源是增加税收收入、保障财政收支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因为面对困难,就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就不去挖掘潜在税源、培植税源,那么形势只会更差,困难只会更多。
破解困难要抓“牛鼻子”。产业发展是税源成长的源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关键。在这方面,烟台有基础、有优势:裕龙石化、万华蓬莱新材料产业园、潍柴—比亚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等大型项目陆续投产,项目上下游税收应摸排管控到位;汽车、黄金、化工等重点产业可逐个开展“穿透式”分析,制定税源培育措施;核电、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税源,也亟须“一业一策”精准扶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深挖潜在税源,确保颗粒归仓。
7月底8月初,万华化学连续成立烟台万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烟台华兴硅材料有限公司,加码布局高端光学膜和有机硅新材料市场。随着新能源、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面板核心材料和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一年来,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等创新药获批上市并实现商业化,绿叶制药抗抑郁1类创新药若欣林成为国内抗抑郁领域增长最快的新药之一,业内预计纳入医保后,今年销量将会大增。这些新兴产业项目形成“研发—生产—销售”闭环后,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将持续增加。
只盯着“缺口”看,越看越是有难处;若把“缺口”看作“突破口”,倒逼挖潜,处处看到的则是机遇。今年上半年,我市借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公开处置60件低效、闲置国有资产,实现收入1713万元;自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数据资产管理改革试点市以来,全市数据资产入账笔数23笔、入账金额564.1万元,均列全省第二位。这说明,积极创新资源优化路径,构建多元化运营场景,不断深化资产领域改革,探索形成“生金长银”、挖潜增收的特色路径是非常可行的。
财税增收如逆水行舟:坐等则退,挖潜方进。唯有主动破题、变“缺口”为“突破口”,将压力转化为深耕税源、盘活资产、抢抓政策的行动力——向重点产业要增量,向闲置资源要效益,向政策机遇要空间,方能将财政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筑牢经济行稳致远的根基。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