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雨露”从杨凌走向世界丨进企业看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0 浏览量:1
八月初的杨凌“农科城”,骄阳似火,走进杨凌雨露节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阳光透过智能温室双层薄膜,在无土栽培架上投下斑驳光影。操作间内,技术员轻点屏幕,通风窗便缓缓开启,温度、湿度数据根据植物需求实时跳动……
如今,科技创新、智慧农业已成雨露公司的代名词,公司探索的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现代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二十多年来,我们通过深耕设施农业,从建棚、种植到管理、销售,蹚出了一条全产业链的新路。”8月4日,公司总经理吉建章受访时介绍。
转型升级
从“一个棚”到“一条链”
推开雨露公司中控室玻璃门,番茄藤蔓与湿润土壤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远处滴灌系统水流声细微可闻。公司生产部长王彩虹正专注观察植物生长,“不只是建大棚、装设备,更要让农民会用、能赚钱。”王彩虹操作着智慧系统介绍,园区通过先进设施农业技术,实现温室内温度、光照、水肥等要素的智能化调控。
指着温室外数十米长的太阳能,王彩虹介绍,这是“能量心脏”,冬天储存太阳能热水供暖,能满足近半需求。传统玻璃温室冬季取暖,每平方米能耗成本100元左右,而公司采用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电磁锅炉加热系统,将成本可降至50元左右,能耗降低近五成。
“以前人工看管一个大棚,需要几个人轮班,现在用手机操作,4万平方米园区20人就能管好。”王彩虹介绍,以前建好大棚后,也意味着合作结束,如今依托公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还帮助客户代理运营、销售两年,直到客户完全掌握科学的管理技术,再进行交接。
如今,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风光型智能薄膜连栋温室”,利用科学的节能设计和专业的技术工艺,通过自主研发的物联网环境控制软件和智能水肥一体化软件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管理。
依托新技术、新模式,2018年以来,通过不断转型升级,如今的雨露公司从单一的建棚发展到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依托杨凌示范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支持,公司凭借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探索出了一条“雨露模式”。
科技创新
破解农业产业三重困局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漫灌费工费水,收成还没保证。”甘肃秦州区种植户李建国指着智能控制柜介绍道,现在杨凌雨露公司的智慧系统,只用手机一点,水肥按比例送到根上,一亩地节水70%,化肥减半,去年一亩地的成本就省了350块。在缺水的甘肃,雨露公司的新技术正是破解农业“痛点”的生动写照。
同样,在陕西富平荆山塬智慧农业产业园,4万平方米的智慧温室,如今已投入使用2.5万平方米。雨露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投产以来,亩产比传统大棚提高30%,节水50%,产品直供一线城市商超,溢价比普通果蔬高30%。”这片曾闲置的土地,在全产业链服务下焕发生机,实现周年生产10个月连续采收,年产串收西红柿达每平方米20公斤。
连日来,吉建章奔走在新疆哈密项目建设中,亲自深入项目一线查看项目质量和施工进展,并与甲方座谈交流。“哈密气候严峻复杂,我们不仅建设薄膜连栋温室,还派驻技术团队优化供暖方案,增加太阳能集热系统应对严寒,加装防风网抵御强风,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节水高产。”吉建章介绍,如今,公司在新疆哈密、克拉玛依的项目创新引入“试运营”机制,由企业托管半年,待当地团队熟练后移交,目前已有3个基地稳定产出。
发展设施农业,目的在于增效增收。“而破解增效增收难题的关键在‘科技创新’和对全产业链上难点痛点的科研攻关。”吉建章说。
从“温室设计、建设”到种植“技术输出、托管”,雨露公司从硬件创新到系统集成,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成为破解“水资源低效、设施效能低、农户技术弱”三重困局的利器。
示范推广
构筑设施农业新高度
从西北旱地到长三角区域,从国内市场拓展至中亚地区,如今的雨露公司业务涉及广泛,新科技、新模式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国内市场上,雨露公司还构建起“西北攻坚、中原突破、东部升级”战略布局:西北的甘肃秦州干旱区解决方案、新疆哈密极端气候和戈壁农业种植模式,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标杆;中原则为山东寿光定制“顶部喷淋+外遮阳”系统,破解夏季高温难题;长三角探索“设施农业+文旅”融合模式,提升单位面积收益。
“在中亚地区的调研显示,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使亩产提升40%。”此外,企业还在藏、甘、青、琼等地积极布局,将先进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建棚推广技术设备,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农产品品质、生产效率。
作为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实训基地,雨露公司每年还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训技术人才百余人,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种植管理经验及智能装备实操技能,贡献“中国方案”和“杨凌经验”,助力相关国家提升农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从一滴水的精准利用到一个产业的能级跃升,如今的雨露公司正以“节水”为笔,在广袤田野绘就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我们将秉持科技创新理念,扩大全国布局,助力智慧农业迈向新高度,为实现温室农产品的安全、可口、高产贡献一份力量。”吉建章信心满怀。
记者:李煜强 王朝阳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