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戏曲”半年收获过亿观看量,乡村小剧种再次开辟传播产业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0 浏览量:1
自今年2月27日起,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创新“短剧+戏曲”的“微短戏”数字化传播产业模式。截至8月10日,团队摄制的《正月剃头》《发财梦》《投资陷阱》等十部微短戏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1.03 亿次,其中《血脉亲情》播放量超 4000 万,《正月剃头》《兄妹分家》《俺爹不差钱》均破千万,团队增收38万余元。这一成绩标志着这个曾扎根乡村的地方剧种,在短视频时代完成了一次惊艳的“破圈”飞跃。
紧跟时代:田间地头跨界流量舞台
蟠龙梆子剧团的 “走红” 绝非侥幸,而是二十多年来始终紧跟市场脉搏、积极求新求变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群由农民组成的民间剧团,始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发展方向:2003 年传统戏曲市场低迷时,剧团转向现代小戏创作;2007 年抓住音像制品热潮,将《养个儿子不成器》等作品制成光盘发行;后来又涉足戏曲电影,创作 40 部获国家电影局龙标的数字电影,307 件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15 年间 28 次登上央视,斩获百余项省级以上荣誉,完成从 “草根剧团”到文化产业主体的蜕变。
近年来,戏曲电影及演出市场效益下滑的行业困境愈发凸显,给包括蟠龙梆子在内的众多剧团带来沉重发展压力。在此背景下,剧团再次展现出敏锐的市场嗅觉,于今年2 月 27 日推出首部备案的抖音微短戏《正月剃头》,正式开启“短剧 + 戏曲”的全新模式。
贴近群众:身边故事融入短戏作品
蟠龙梆子微短戏的成功,核心在于平衡了“守正”与 “创新”的关系。
内容上,坚持“讲身边故事,聊百姓人生”的创作理念,聚焦亲情伦理、乡村治理等现实议题。像《正月剃头》借民间习俗探讨代际沟通,《兄妹分家》通过财产纠纷展现家风传承,《彩礼惹的祸》反思婚俗陋习。这些作品聚焦亲情伦理、乡村治理、社会公德等现实议题,充满乡土气、市井气、烟火气,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真谛,引起强烈共鸣。
形式上,蟠龙梆子剧团秉持戏曲为体、影视为用的理念。演员保留蟠龙梆子唱腔,同时巧妙借鉴影视剧的镜头语言,利用蒙太奇手法加快叙事节奏,实现了传统戏曲写意与现代影视写实的完美结合,使观众能以更轻松的方式接触戏曲。
运营中,建立紧密的观众互动机制。实施“每条评论必回应、每个建议必听”的互动原则,并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剧情走向。例如《彩礼惹的祸》上线后,应观众需求增加喜剧元素,团队迅速在后续剧集中增加误会梗、反差萌等喜剧技巧。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思维,打破了戏曲节目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为微短戏的持续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群众智慧。
突破瓶颈:新型模式扩大产业创收
1亿次播放量的背后,是剧团构建的戏曲传承新生态,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截至目前,剧团已推出的10部短戏凭借创新模式实现多渠道增收:一是与抖音平台的合作收入,依托播放量获得流量分成;二是通过“政企定制合作”模式精准创收,与地方政府合作创作的《发财梦》,将反走私巧妙融入剧情,既完成宣传任务又获得资金支持,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双赢,为剧团发展注入强劲动文化产业力;三是通过短视频主演为地方黑猪、家电等品牌推广,演员在合作品牌账号担任主演并签署年度合同,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推广的双赢。据统计,自该模式开辟以来,今年已为剧团增收38万余元,有效缓解了乡村小剧团的生存压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剧团实施年轻化战略。通过儿童戏曲培训班、招募影视爱好者,形成老艺人传帮带、年轻人拓市场的梯队。许多青年演员从对戏曲陌生到成为热爱梆子艺术的传承者,在短视频镜头前完成对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
文化传承上,微短戏打破传统戏曲受众老龄化瓶颈,数据显示,微短戏受众群体以青年人为主,18-35岁观众占比超70%,成功打破了传统戏曲受众老龄化的发展瓶颈,让蟠龙梆子从地方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刻录光盘到玩转短视频,蟠龙梆子剧团用二十年转型证明:传统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在流量时代,只要坚守艺术根脉、主动拥抱变革,古老的戏曲艺术就能在方寸屏幕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新时代焕发更多活力。
蟠龙梆子代表性传承人韩克表示“我们计划进一步拓展推广平台,除抖音外,将在红果、视频号等平台同步推广短戏,持续扩大影响力,增加团队收入,蹚出乡村戏曲在短视频时代的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