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承压,中信百信银行陷转型困局,谢志斌临危接棒挑战重重

发布时间:2025-08-11 11:25  浏览量:1

文|木鱼

来源|财富独角兽

当数字化旗帜遭遇传统金融的转型危机,即便是背靠实力资本的中信百信银行也逐渐显现出应对乏力的姿态。

在金融科技浪潮中诞生的中信百信银行,自2017年由中信银行与百度联合发起成立以来,便以 “数字普惠金融基座” 的定位备受瞩目。其通过科技赋能在成立的第三年就早早进入了盈利阶段,此后,虽有波折,但整体保持上扬趋势。

然而,在2024年,中信百信银行的业绩危机重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资产质量压力加码,科技人才缩降,叠加一年之内行长、董事长轮番更替,这家首位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似乎站在了战略十字路口。

01

副市长转行高层迎来“大换血”

2025年7月11日,中信百信银行发布关于变更董事长的公告。公告显示,原董事长吕天贵因工作调整原因于2025年4月1日提交辞呈,6月16日,中信百信银行临时股东大会选举谢志斌为新任董事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谢志斌2015年由呼和浩特副市长转而任职光大银行,正式踏足银行业,2019年2月进入中信银行,担任总经理助理,4个月后,飞速升职,担任该行副行长,任职6年后,被委以重任,成为下一任中信百信银行董事长。

从过往履历来看,这位新任董事长谢志斌的银行业从业经验相对有限,其能否顺利接替原董事长吕天贵,挑起中信百信银行这个担子仍有待时间考验。虽然在吕天贵任职的最后一年,中信百信银行迎来业绩压力,但在此前几年,该行在吕天贵的带领下不但保持了业绩增长,而且涨速惊人。

吕天贵2022年3月被选举为中信百信银行董事长,2022年,2023年,该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9.68亿元和45.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5%、14.26%;实现净利润分别为6.56亿元、8.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3%、30.34%,资产规模更是在其任职期间突破千亿大关。

截至2022年末,中信百信银行资产规模962.22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22.06%;截至2023年末,中信百信银行资产规模1125.11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6.08%。只是在吕天贵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遭遇董监高换届和业绩下滑的双重震荡,为其在中信百信银行的旅程画上了不那么完美的句点。

从2024年起,截至2025年8月,在中信百信银行的董事会中,包括董事长在内的5位非执行董事4位换任,3位独立非执行董事2位换任,由行长担任的1位执行董事也随着行长的换任而更换。

监事会中,仅有的1位外部监事也迎来换届;高管层,仅有的2位行长助理中有1位不再担任行长助理,截至目前尚未有接任者,因此,中信百信银行目前仅有1位行长助理。

02

核销激增超20%,资本充足率连降

在人员更替间,中信百信银行的业绩也迎来震荡。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46.26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净利润6.52亿元,同比猛降23.72%。而之所以会形成增收不增利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营业支出的居高不下。

2024年,中信百信银行的营业支出无论是金额还是营收占比均有所增长,其中,营业支出金额37.46亿元,同比增长7.29%,增速远超营业收入增速;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96%,较2023年76.99%的占比增加3.97个百分点。

中信百信银行营业支出的增长主要在于其业务及管理费和信用减值损失的居高不下。2024年,中信百信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支出15.3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营业支出40.95%;信用减值损失21.60亿元,同比增长12.44%,占营业支出57.67%。

其中,信用减值损失的上涨是中信百信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结果,在2024年,即便该行努力核销不良,但其不良率依然难压涨势。

截至2024年末,中信百信银行的不良率为1.50%,较2023年末增加0.14个百分点;阶段三的贷款余额12.50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1.05%;核销24.70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25.72%。

核销的大幅增加无疑降低了中信百信银行表内的不良贷款压力,但该部分贷款只是转向表外,实际追索压力仍在,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压力不减,也因此,中信百信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增幅超过了不良增长,实际的不良贷款压力显然要更严峻。

在这种压力下,中信百信银行选择调整贷款策略,在贷款投放中增加违约风险相对较低的经营贷,转而减少信用风险较高的消费贷。截至2024年末,中信百信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余额642.92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2.60%;经营贷款余额142.27亿元,较2023年末激增97.27%。

不过虽然经营贷款的违约风险相对可控,但其运营成本却高于消费贷,利息收入也不及消费贷,中信百信银行的新策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但同时也会增加贷款的运营成本和利息收入压力。

而无论中信百信银行如何选择都不避免地会加剧对资本的消耗,这也使得该行即便有中信银行的补血,其资本充足率依然难挡下滑势态。截至2024年末,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27%,一级资本充足率10.27%,资本充足率13.74%,分别较2023年末减少0.34个百分点和0.63个百分点。

到2025年第一季度末,该行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滑,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9%、10.01%和10.01%,分别较2024年末减少0.26和0.35个百分点。

而相比信用减值损失上涨的无奈,通过营业支出侵蚀利润空间的另一项业务及管理费的改革难度就相对较小一点。

03

裁员又涨薪,降本成效不显

2024年,即便在盈利不振的情况下,中信百信银行依然顶着压力进行了涨薪。2024年,中信百信银行的职工薪酬合计7.16亿元,这虽然让该行的人均薪酬冲到了行业前列,但同时也让自身的营业支出不堪重负。

但另一方面,截至2024年末,中信百信银行的在职员工999人,较2023年减少26人;其中,业务人员407人左右,与2023年末持平;科技人员592人左右,较2023年末减少26人。同时失业保险的应付金额202.62万元,较2023年猛增31.46%。

从种种迹象来看,中信百信银行似乎在试图通过减员控制成本,只是离职的工作人员均为科技人员,这与其在官网简介中所标榜的数字普惠银行似乎有些背道而驰。

中信百信银行在自己的官网中介绍中信百信银行作为一家AI驱动的数字普惠银行,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金融创新,优化金融产品,为最广泛人群带来平等、便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以上两大难题让市场对中信百信银行未来两位新任掌舵者的合作充满了期待。除了即将上任的董事长,该行的现任行长寇冠也是2024年9月才通过任职资格审核的新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寇冠曾长期在建设银行长期从事信息技术和电子银行业务,先后担任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2017年8月出任百信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参与银行筹建,此间仍在中信银行挂职,2019年3月起任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2022年6月起兼任中信银行科技运营中心总经理,银行业从业经验丰富。

不知新行长寇冠跟银行业“新人”董事长谢志斌的合作能否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带中信百信银行走出困境,仍需要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