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古文阅读训练(延庆、顺义卷)

发布时间:2025-08-11 09:00  浏览量: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延庆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0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当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馨、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践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
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取材于《荀子·礼论》)

注释:【1】翠芷:香草。【2】错衡:指涂金的横木。【3】斿:旗上的飘带。【4】信:通“神”,指神气。【5】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卧着的犀牛、蹲着的虑、蛟鱼皮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画了龙的车耳,以上都是君主车上各部分的装饰。

6.下列对文中【甲】处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B.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C.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D.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7.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争则乱,乱则穷 穷:陷入困境

B、故礼者,养也 养:修养

C.步中《武》《象》 中:符合

D.尊先祖而隆君师 隆:尊崇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制礼义以分之 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B.两者相持而长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C.君子既得其养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囊驼传》)

D.是礼之三本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9.列对文中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如果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

B.熟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

谁知道献出生命、坚守名节是为了养护生命

C.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如果只看到利益,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害人

D.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这三个方面缺少一个,人们就不会安定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争则乱”与墨家主张的“交相恶则乱”的意义完全相同。

B.荀子在追溯礼的起源时,认为礼是为满足人的欲望而制定的。

C.第三段从天子的角度论证了按照贵贱有别等原则实行礼义很重要。

D.荀子认为对礼的重视,根本在于对天地、先祖、君师的重视。

1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礼”有哪些作用。(5分)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6.(3分)C

7.(3分)B

8.(3分)D

9.(3分)C

10.(3分)A

11.(5分)

【答案要点】

(1)礼可以平衡欲望与财物的关系,让二者相互制约增长,保持协调。(2)礼可以满足人的欲望。

(3)礼可以确立等级差别,使不同的人都有与之相称的身份规定,维护社会秩序。

(4)礼能培养性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5)重视礼的天地、先祖、君师三个本源,可以使人安定。【评分标准】本题一共5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顺义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杜环,宇叔循,金陵人。其父一元固善士,所与交皆四方名士。环尤好学,重然诺,好周人急。

其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常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九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彼见母,念允恭故,必不遗弃母。”母如其言,附舟谐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威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见母大惊,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导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养,果无所遇而返。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环为太常赞礼郎,奉诏祀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量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是日,环初度。母见少子,相持大哭。环家人以为不祥,止之。环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

(取材于宋《杜环小传))

注释:【1】初度:生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周人急 周:救济

B.谭谢不纳 谢:感谢

C.道嘉兴 道:取道

D.竟诒以他事辞去诒:欺哄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所与交皆四方名士 伯章若无所闻

B.重然诺 然母愈念伯章

C.母如其言 交好如兄弟

D.皆以母事之 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依之

何不前去投靠他

B.庶万一可冀

也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C.令妻为制衣衾

叫妻子替杜环缝制衣裳

D.何不祥之有

有什么不吉祥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环的优秀品质与其父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一定关联。

B.常母因为丧子无处可归只能到儿子的朋友家落脚。

C.常母担心杜家贫困、奉养艰难,故不愿意住在杜家。

D.作者认为常母不懂感恩、脾气急躁,才导致她病故。

10.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杜环这一“义士”形象,请结合文本中具体事例进行闻释。(6分)

参考答案:

6.B谢绝7.A所字结构8.C为老母缝制衣裳9.D

10【要点】本文将谭敬先与杜环对待张氏(2分)、杜环与常伯章对待张氏的态度分别进行对比(2分),突出传主杜环扶危济困、好周人急的优秀品质(2分)。

标准:每处对比要说出对比对象及行为差异;核心突出杜环的“义士”形象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