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凉”生“金” 黄果树民宿经济带动群众生活“节节高”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7  浏览量:1

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锚定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目标,将民宿产业作为撬动发展的支点,探索出“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不仅让乡村资源活了起来,更让群众的就业路越来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在共建共享中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当地村民在民宿就业

清晨,记者来到位于石头寨的匠庐·村晓民宿,当地村民吴小翠早已在客房里忙碌。“最近客人多,经常从早忙到晚。”她笑着说,“但越忙心里越踏实。”

这份踏实,源于民宿经济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自匠庐·村晓落地以来,吴小翠家闲置的老屋便租给民宿,每年能带来稳定的租赁收入。更让她安心的是,她和丈夫都成了民宿员工,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有近9000元的工资,民宿还按规定缴纳社保,给未来添了份保障。

“如今,家里重新装修得亮堂,还买了小汽车,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谈及此,吴小翠眼里满是笑意,“就盼着民宿一直红火,让更多乡亲都能在家门口挣钱。”

梵隐·牧云民宿

在黄果树旅游区,这样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梵隐·牧云民宿落户盔林甲村后,优先聘用当地村民;文凡·峤山民宿扎根乌拉村,10余名村民经过培训成为专业服务人员,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据黄果树旅游区社会保险事业局统计,全区民宿总量已突破500家,新增客房服务、园艺维护等基础岗位超1000个,间接带动餐饮、农特产品加工等关联岗位2000余个。

牧野童话民宿

在牧野童话民宿工作的小汪同样是民宿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我是黄果树附近村子的,之前在江苏务工两年,去年2月得知牧野·童话民宿建成招聘员工,就赶紧回了安顺。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有稳定工资,还能天天照顾父母,这日子踏实又舒心。”

民宿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更点燃了当地群众的创业热情。他们纷纷拿出自家房屋,或开办乡村避暑民宿,或将原有老旧平价酒店升级为特色民宿,完成了从就业到创业的身份转变。

桃子村

盛夏的龙宫镇桃子村,凭借舒爽的气候和优美的乡村环境,成为不少游客的避暑首选地。东荷苑农家旅馆的一楼大厅里,来自湖南的齐阿姨正和同伴在下棋娱乐,谈及住宿体验,她说道:“这里气候凉爽,环境优美,住着非常舒服,尤其民宿的服务十分贴心。”

洒把村群众利用自家房子改造升级的兮云涧民宿

“每年暑期来旅居的游客都特别多,基本上我家的房间都会住满。”民宿老板金龙全告诉记者,他以前也在外务工,近几年看到家乡民宿越办越红火,就回到家乡创业,现在每年也能挣不少钱养活一家老小。像东荷苑这样的民宿,桃子村共有60余家,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家家户户都“趁热”吃上了“旅游饭”。

如果说桃子村的避暑民宿是“轻投入、稳收益”的代表,那么洒把村新涌现的一批特色民宿则展现了当地人发展旅游的决心与魄力。

洒把村群众打造的山语宿说民宿

在意宁凡舍民宿,老板张贺萍正在为几名来自重庆的游客办理入住手续。“以前在新城开餐馆,虽然安稳,但总觉得差点意思。看到游客越来越多,我就咬牙投资了280万元将自家房子打造成民宿。”虽然投资较大,但张贺萍还是满怀信心,她表示民宿开业以来生意都很不错,现在旅游旺季入住率更是达到了100%,收入可观,预计三四年就可以回本。

民宿经济的“热效应”持续扩散,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为持续释放带动效应,黄果树旅游区打出“人才培育+政策护航”组合拳,推动民宿产业成为就业增收的强劲动力。

黄果树旅游区开展民宿行业培训

在人才培育方面,依托党支部的人才、技术和机制优势,黄果树旅游区以“双培双带”模式为抓手,通过组织民宿行业座谈会、举办发展沙龙及相关培训等方式,促进从业者分享经验、交流文化、探讨方向、共商思路。在政策上,大力推行“送政策上门”服务,将各类扶持政策打包送达各民宿,并安排专人指导企业申领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推动黄果树民宿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持续放大就业带动效应。

如今的黄果树,一座座民宿如珍珠般散落,既留住了山水乡愁,又鼓起了群众腰包。这幅“风景酿钱景”的生动画卷,正在瀑布奔流处、炊烟袅袅间,续写着更绵长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