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发布时间:2025-08-09 07:47  浏览量:1

眉山的地名听着就有点意思。单单说“眉”这个字,温柔里头又透着一股子英气。可谁能想到,这座今天看去安安静静的小城,背后的那些年,折腾得可是够多的:名字换了又换,官道改来改去,不仅地方官没少头大,老百姓说不定也私下嘀咕了许多年。你说,这一地皮,叫了几百年“眉州”,怎么忽然成了“东坡区”,又为啥“武阳”“通义”这种老名字悄不声地就给埋进了书页深处?你要是真住在这里,或许能闻见空气里旧地名的一丝残影——就像老街上的桂花味道,淡淡的,总觉得“认得”。

不过这眉山的来头,说起来确实不小。向前扒拉个两千多年,公元前三百一十几年的样子,秦国的大军刚刚把蜀地吞进去,第一件事就是定下“武阳县”,这,可是现在眉山市彭山区的前身。早在你我没出生的久远年代,这地方就被划拉在历史的大盘子上了。不是随便一地儿都能这么折腾这么久,生生不息,名字变了好几个,地盘时大时小,却总归没被洪水猛兽、刀光剑影、还是那些昏招蠢事彻底淹没。

到了后来,像什么“齐通左郡”“齐通县”这些名字,一个个冒出来,在什么南齐、隋炀帝的时候轮流上台。有人说,地名的变化,全是因为官员喜新厌旧,其实,说不好,那会儿谁当家,自然想留下点属于自己的痕迹。谁也不比谁高明,但一处理行政区划,这地儿的名字就起起伏伏,好像下了一场小雨,泥土冲刷出新的沟壑。隋炀帝那会儿干脆把眉州改名成“眉山郡”,等到唐朝、宋朝,干脆就让几个县轮流当家,领头的排列组合换了无数回。老百姓虽没法掌控这些大事,生活却始终得继续。户口簿换了若干次,有人家祖上是“武阳县人”,后来成了“眉山人”,再后来成了“东坡区民”,说破了天,也是地处同一块土。

说到“东坡”这仨字,别说在中国,就算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点得上名。你可能想不起眉山的地理位置,东坡肉可大部分人都馋过。这种接地气的命名,背后其实也透着乡亲们的心思——“江山易改,本色难移”,不管怎么搬名字,老百姓的那股子骨气,还是透在地名里。眉山,这块地头,能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靠的可不止“风水轮流转”,一方水土真的养出一方文人。宋朝两三百年,进士出来了奔着九百人,人人都说“八百进士”,进士的族谱拉起来能绕老城好几圈。这文化底气,可不是一朝一夕鼓起来的。

说远了,再把话头拉回来。你想,千百年来,这地方的县名轮流换着花样。今天的“仁寿”,以前也叫“陵州”,还有“普宁县”这些远得像隔壁村传说的名字。丹棱呢,以前也不一直这样叫,什么“齐乐县”,只是后来又换成了现在这个名头。多少小地方,官职没明白,地名先变了。说到底,地盘儿一直没离开那一片,田还是那几垄,河还是那条老河。老一辈人讲起自家祖宗,往往要扯半天,“咱原来是陵州普宁市那边来的,后头成了仁寿人”。也许孩子们没心思听,但听多了,那点对土地的认同感就像盐一样渗进了骨头。

走进眉山老城区,起码还有东坡祠、三苏祠这样的地方待着不动。每年有人来烧香、祭祖、读读碑文,仿佛能跟着苏东坡的足迹绕一圈,看他走南闯北,做过多少官,写过多少诗,最后骨子里的那份四川人的豁达,还是藏不住地露出来。眉山的雕版印刷、刻书、老手艺人手里的那些宝贝,不赶时髦、不教富贵,却让人知道,这种文化的底子,换再多代名字也丢不掉。人活着,总得有个根。

再说彭山、武阳这些名头,多少带点江湖味道。千年以前,兵荒马乱、秦篝战鼓,地名里透着一股英雄气,但转过头,就成了口口相传的“彭山妹子、彭山小吃”。一道菜、一首小曲,把县志里的风格全盘吸收,却又化作唇齿之间的日常。这些地名历史,其实都埋在每个人无声无息的生活里——地震没震塌过,战火没烧尽,雨天积了点水,老人砍着竹子还会哼一两句古歌。时代变了,景物依旧,只是名字,是随着人心与政策飘忽的风。

青神这地方,名字也变过两三轮。你读书时背古诗《青衣江畔》,不会想到这青衣、青神其实是一脉相承。想想那些曾经当官的,有多少人在文书上批着“青衣”,到他们老了,新的县名改了,可儿孙、门生,还会念叨几句祖上的老地名,为的是心里那点妥帖;说到底,这和你下雨天搬个小板凳坐在屋檐下,回忆家长里短、念念不忘家乡早就搬走的邻居,没什么两样。

洪雅、丹棱,这些现在看来有点诗情画意的名字,其实也是千呼万唤才出现在县志里的。朝代换了几个,文人骚客来了又走,只有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老一辈讲起洪雅山、丹棱山,总是爱加上一句“咱这地方,不好不坏,能养人”。真应了那句——名字是风景的外衣,变换数次,山河依旧。

其实这些历史里的小心思、小辛酸,都藏在县志和老照片的褶皱里。看上去,不过是一座城换了个招牌,背后却有千百个家庭、小日子和遗憾的老故事。你问这些地名还有什么意义,大概就是在每一次“兴废更迭”的背后提醒人:我们总是奔着新生活去,可身后的路啊,都还留着祖辈踩过的余温。

说到底,名字变了无数轮,老地界还在那儿。你要问眉山的将来会怎样,也许谁都说不准。但只要有人,愿意在巷口头顶桂花香喝茶、聊一聊“三苏当年如何如何”,那这份文化气和地气,就总还传得下去。大概历史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成了故事,讲着讲着就成了念想。至于眉山的下一个名字会不会再变?谁说得准呢,说不定哪年又会捡起哪个“失而复得”的老地名,让人笑着念叨:“原来我们家祖上就住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