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批评官媒了,称同治回乱首领白彦虎是民族英雄的,是这位大人物
发布时间:2025-08-10 13:17 浏览量:1
同治年间,陕甘大地风云翻涌。几乎一夜之间,万余村落断壁残垣,成千万人在喧嚣和哀嚎中消失。同治回乱,不太好说是谁一手促成的,但白彦虎,回族枪手,这个人的名字,在数不清的清史档案里反复出现。陕北,甘肃,西北边角,凡有他的地方,总是血流成河。到底怎么回事?谁还记得那些史料里遮掩的旧伤?
陕西头版那篇文章,西安晚报——大家都见过吧。那题目几乎让整个城市炸锅:“百折不回的民族英雄白彦虎”。类似的事,旁人家里饭桌上都在讨论。老汉族人气得拍桌子,年轻人嘴里嘀咕,这么大的报纸,居然把白彦虎夸成英雄,不太对劲啊?要不是亲眼看到,都怀疑是不是哪个自媒体写的段子。可事实就是那么扎眼,西安民委副主任马新芳本人,名字都印在头版下。到处留言,网上争吵不断,谁能想到一篇报纸能惹出这么多仇怨和委屈!
事情越吵越猛。有人查老资料,越看越糊涂。白彦虎是回族起义领袖,以抗争满清腐败名义起事。可是等乱一起来,杀起来没分谁是谁。那场同治年回乱,最保守估算,直接导致了数千万民众死亡。民国学人吴桢、现代学者史卫平都说,人口锐减,西北城市彻底废掉。怎么就成了民族英雄?普通汉民家里谁没祖辈被屠村?一遍遍追问,只觉得气不顺。
再看另一边。许多回族同胞,包括官方文件里,都说白彦虎是抗暴斗士,坚强反抗压迫。他们习惯把同治回乱视为民族自卫。阿古柏也在新疆做王时,白彦虎曾联合他,在中亚一带周旋。看起来像是在抗击清廷,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很。有些地方的回族记忆里,白彦虎是“领袖”而不是“刽子手”。连他的画像都挂在家族祠堂。有人说这是民族感情的选择,但也有人把这叫自欺欺人。
到底谁说得对?如果只看族群史观,白彦虎是“回民之光”。可翻开当地县志,屠村屠城的细节惊心动魄。汉民血肉横飞,那些数据并不会自动褪色。说句不中听的,很多老一代人至今对他的评价只有痛恨,却说不出更多话。那种沉默,大多数报纸编辑不敢碰。不信你上知乎,历史区随便一搜,净是争吵。到底杀了多少人?没人有精确数据,只知道西北死气沉沉,多少村庄不复存在。
更奇怪的是,“民族英雄”这个称谓,不是马新芳自己发明的。历史教科书也不会这么写。反而是早年李维汉老人说了句“百折不回的民族英雄”,本意未必是夸奖白彦虎的杀人事迹。李老人,湖南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是回族。万里长征,都走过,可见经历的风雨不少。据一些当年留存的信件,李维汉希望鼓励民族团结,安抚回族群体,“不要翻旧账”,所以口头加了一句“英雄”,算是顾及社会情绪。这种操作,未必是历史的真相,更多像是政治上的考量,但后人却把这句话当作定论。
有些人就觉得,这不是历史,是策略。李维汉能不能算是专业历史学者?未必。据说他在评价白彦虎时,对很多细节也未必了解,也许只是想多留一个和解的可能。许多大人物说话,哪有绝对精准,话一出口,就被无数人用来撑不同立场。有趣的是,很多回族同胞因此坚定支持正面评价,这种“定性”,实际是李维汉留给后代的麻烦。官方说法一旦确立,谁也改不了。
换个视角,如果以民族感情为出发点,在旧社会,满清对回民确实有打压,陕甘一带税收、徭役,东拉西扯,导致族群间冲突不断。白彦虎能聚集上万人起义,其实是苦大仇深积压太久。不少回民记忆里,祖上是受欺压的一方,“反抗是对的”。但这是单一维度。杀人的后果,谁敢承认?历史很少给黑白分明的答案。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只会越说越乱。
可是,屠杀、分裂祖国,总有底线。白彦虎在陕甘后期落难,投奔阿古柏,和清廷对立。但阿古柏本身是外来割据势力,白彦虎在新疆一带掀起第二波血雨。清朝档案记载,北疆各地回民军和清军持续拉锯,乌鲁木齐、库尔勒等地,人口锐减至不足原来的五分之一。西北局势愈发混乱,这种“抗清”行为,最后变成分裂势力。细节查查《新疆通志》,还有清末外文资料,谁都知道白彦虎不是单纯的民族解放者。
但气氛又复杂了。有的回族家庭传说,白彦虎死于中亚,悲壮收场,甚至有人说他被沙俄军队设计陷害。至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有白姓回民后裔。当地人把他当先辈敬仰。这种民间自述,又和中国内地记忆完全不同。假如有人问他们是不是屠夫,估计没人承认。对汉族人口骇人听闻的伤亡数字,都归结于清廷镇压或地方仇杀。互相推卸责任,仿佛谁都没错。
其实,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事件?有一些疑惑。历史学家倾向于多角度展开,民间却喜欢简单化。但同治回乱本身,牵扯陕甘新三省、回汉多族群众、满清中央、阿古柏部队,还有外蒙古、俄罗斯等地的势力混进来,每一方都有苦衷,不可能说绝对是谁的错。有些观点说,白彦虎反清是主流意识,无非手段过激。另一种说法,根本不能只看动机,而要看后果。白彦虎带来的屠杀和流离失所眼下还在历史的记忆里发酵,这些惨剧没人能消除。
所以,这事根本说不清,连本地学者在采访里都表示难以答复。马新芳那篇文章,《西安晚报》还是选择了发表。结果就是多年后还在网络穿梭,老读者不愿提起新说法,年轻人好奇,专门翻旧资料。陕西新、甘肃地方志还在不断校正,后续争议毫无终止迹象。
有意思的一点是,近年一组西北社会学数据,显示陕甘一带对回族群体评价整体趋于温和。年轻代更倾向于分开历史和现实,不再把白彦虎问题无限放大。有些人甚至认为,“起码回乱以后,民族矛盾慢慢收敛了”。可是也碰到另一派观点,说这种温和是装出来的,真正的伤口关不上。每逢地方有小冲突,这些旧事又翻出来“说三道四”。
实操案例,用于印证争议。比如近年有团队在西安回坊做口述调查,随机访谈200户,约七分之一承认对白彦虎评价不是“非黑即白”。大多数人说,反正是过去的事,没必要较真;但处理族群纠纷时,还是有人煽动“血仇”。调查数据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审检,真实性无可置疑。有趣的是,还有一部分声音怀念“英雄气概”,城市边远回族村落,年轻人会聚在一起讲“白大帅”的故事,情感复杂得很。
现在回头看,白彦虎其实就是历史的一个裂口。有些时候,他是压迫下的反骨,有些时候,就是刀尖和火刑里的杀手。陕甘边地绿林里流传的老歌,至今没有统一答案。同治回乱,连老年人口述都前后不一。究竟是抵抗暴政还是犯罪屠戮?涉及太多角度,谁也说不清。
**有些历史就是碎裂,看的人心里也划一道痕。**
有时候评判人物,不是为了统一口径。白彦虎的事情,说实话,没那么容易分清是非。英雄也好,罪人也罢,有一部分故事永远没有结论。
谁还真敢说自己有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