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风古韵喜迎客 羌寨日子富起来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6  浏览量:1

2025年7月,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就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作出安排部署,串联重点景区与精品文旅项目,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对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谋划。

日前,2025“光影中国”影像采风行团队走进位于绵阳“访熊猫家园·游大美羌城·享古海温泉”精品旅游西线的北川,探访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如何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天色微暗,古老的寨门前,游客与羌族村民举起火把,伴随着羌语祝酒歌,踏着羌族特色的沙朗舞步,来到广场中央。当跃动的火种触及柴堆,“轰”的一声烈焰升腾,篝火将四周映得通亮。人们手挽着手载歌载舞,围着篝火旋转、俯仰……

这里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又名石椅羌寨),因有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椅而得名。寨中生活着汉族、羌族、藏族三个民族,羌族人口约占60%,是羌族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窗口。

夜色中的石椅羌寨,村民与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蒋雨师摄

篝火晚会这种热闹的景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平常游客来了以后,我们还有隆重的进寨仪式,鸣礼炮、献羌红,到席间吃饭的时候,还会给游客唱祝酒歌。”石椅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爱军说。

羌族文化,一直是石椅羌寨发展文旅产业的不变底色。踏过长长的石阶,寨门高高悬挂的羊头、石头垒成的房屋、绣着羊角花纹的服饰……羌族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

晨光中的石椅羌寨。邱活摄

“现在我们发展旅游主要以羌族特色民宿、农家乐、美食、表演为主,还有大五星枇杷、苔子茶等特色农产品,我们也开发了一些融入羌绣、草编等元素的羌族非遗文创产品。”陈爱军表示,“民族文化是旅游的魂,我们希望游客来这里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同时,能感受到我们羌族人的热情,体验羌族的文化。”

非遗传承,产业协同

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永昌镇的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巴拿恰”,集餐饮、购物、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这里有羌绣、草编等多种非遗汇聚,为羌族文化提供了全面展示的舞台。

北川县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巴拿恰”。邱活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的工作室就开设于此。作为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土生土长的羌族人,陈云珍从小就耳濡目染,跟着母亲学习羌绣,逐渐成长为一个羌绣能手。

面对羌绣手艺濒临失传的危险,恰逢国家对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的支持与帮助,陈云珍选择到县城做起了职业绣娘。

从绣衣服、生活用具等自用型产品,到转化为商品型产品,陈云珍也曾遇到一些困难。“一些传统的图案、颜色,要被大众消费,让更多人去接受,还是不容易的。”陈云珍说。为此,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她前往其他城市学习了不少传统文化的先进经验。

如今,在工作室1楼的展厅里,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拿起一个绣花围裙,陈云珍介绍起来:“这是羌绣最常用的针法,束带上是‘挑花’,围裙上是‘钩花’。上面是羌绣很有代表性的图案,叫‘羊角花开’……”抚摸着一针一线绣出的花纹,陈云珍眼里充满了热爱。

在机绣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陈云珍依旧认为手工绣制无可替代:“这些文创产品多半部分我们还是以手工为主,因为手工绣注入了这种人的精神和情感,是有温度的。少部分的机绣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同时也使羌绣传得更广。”

工作室内,绣娘正在绣制羌绣。王剑摄

除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室还结合羌族服饰与羌绣体验、旅拍、研学等业务,发展起文旅融合的产业,逐渐打响了羌绣品牌。“我们会针对不同人群定制一些羌绣原材料或半成品,让游客亲手缝制,缝好的成品可以带走。”陈云珍介绍。

四川大学“禹脉羌魂·兴水筑安”实践小队来到陈云珍的工作室,亲手体验了羌绣制作。“感觉真的是‘十年磨一剑’,没有耐心、细心不可能做好这门手艺。”团队成员李瑛说。“民族文化是宝贵的财富,需要更多人传承下去。”团队成员朱东升也深有感触。

不仅如此,羌绣还和低空经济产业实现了结合。游客可以先在工作室选择自己喜欢的羌族服饰,换装后来到当地的低空机场——永昌机场拍照、模拟飞行俯瞰羌城,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新奇体验,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成果惠民,带动增收

北川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让羌族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村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石椅羌寨,可以看到不少村民在自家民宿、餐厅周围售卖自家农产品。“以前到市场上也不一定卖出去的农产品,现在家门口就能卖,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正在寨门口摆摊的村民笑着说,在她身旁就是刚从寨中果园采摘的李子。

随着政府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石椅羌寨道路、水源、人居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旅游管理、服务等专业人士来给当地村民做培训,宣传渠道也不断拓宽,让石椅羌寨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不少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吃起了旅游这口饭”。

云雾缭绕的石椅羌寨,当地许多村民创业吃起了“旅游饭”。邱活摄

“我们把产业发展起来,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村民也增收了。”张爱军说。从2008年至今,石椅羌寨民宿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目前的23户,游客日最大接待量也从1800人上升到8000人。2024年,石椅羌寨共接待游客超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8万元。

在巴拿恰,羌绣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不少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今年35岁的宋琴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是陈云珍工作室里的一位残疾人绣娘。此前她学习理发,学徒工资仅有每月600元。“我当时就是觉得,不能再拿父母的钱了。”指了指旁边的拐杖,宋琴的声音有些哽咽,“现在能靠羌绣的手艺赚钱,也是先苦后甜了。”如今,宋琴每个月的收入翻了几番,相比之前,绣娘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在陈云珍的工作室,像宋琴一样全职从事羌绣的员工共有10个。截至目前,工作室在全县累计培训羌绣学员达2万多人,直接带动就业300多人,其中不乏妇女和残疾人。此外,作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项目四川省北川县羌绣梦想工坊的带头人,陈云珍定期开设羌绣针法技巧、色彩搭配、实操制作等课程,辐射带动妇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人民日报记者 李祉瑶)